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顳顎關節症候群物理治療全攻略

 

揮別疼痛、鬆開僵硬,讓您的下巴不再「鬧脾氣」

  •  
  • 前言
  • 個案分享
  • 疾病的介紹
  •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 手術方式
  • 物理治療的流程
  • 自我保健運動
  •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 問與答
  • 專業協助
  • 立即預約諮詢
  • 參考資料

 

前言

 

您是否常常感到下巴關節卡卡的?吃飯時嘴巴開合不順暢?甚至一張嘴就發出令人尷尬的「喀喀」聲?這些惱人的症狀,很有可能就是**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在作祟。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是一種影響廣泛人群的肌肉骨骼疾病,它不僅帶來局部的不適,更可能引發頭痛、耳鳴等全身性的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了解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並尋求專業的協助,是擺脫這些困擾的關鍵。您是否也正為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所苦呢?

 

個案分享

 

35歲的林小姐是一位忙碌的上班族,近半年來,她開始注意到自己在咀嚼食物時,左側的下巴關節會發出清脆的聲響,起初她不以為意,但隨著時間推移,關節聲越來越頻繁,甚至在打哈欠或大笑時也會出現。更讓她困擾的是,左側臉頰經常感到緊繃痠痛,偶爾還會延伸至太陽穴,引起陣陣的頭痛。看過牙醫後,醫師告知她可能是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建議她尋求物理治療的協助。林小姐來到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經過黃博靖物理治療師的詳細評估,發現她除了顳顎關節活動受限外,頸部肌肉也十分僵硬,並且有習慣性的聳肩和下巴前傾的姿勢。黃物理治療師為她制定了個人化的物理治療計畫,包括徒手鬆動緊繃的肌肉和關節、指導正確的姿勢和運動、以及教導她居家自我保健的方法。經過數週的治療,林小姐的顳顎關節聲響明顯減少,臉頰的緊繃感和頭痛也獲得顯著改善,終於能夠再次輕鬆地享受美食,展露自信的笑容。

 

疾病的介紹

 

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英文簡稱為 TMJ Disorder,指的是影響顳顎關節及其周圍肌肉的一系列疾病。顳顎關節是位於下顎骨與頭顱骨之間的複雜關節,負責控制我們日常的許多重要功能,例如咀嚼、說話、吞嚥和打哈欠。當這個關節或其相關的肌肉出現問題時,就會導致**顳

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的發生。

 

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常見的症狀與徵象(symptom and sign)包括:

  •  
  • 關節疼痛 (Joint pain):在下巴關節處、耳朵前方或周圍感到疼痛,疼痛可能為鈍痛、痠痛或刺痛。
  • 關節聲響 (Joint sounds):在嘴巴開合、咀嚼或移動下巴時,聽到或感覺到關節發出喀喀聲、彈響、爆裂聲或摩擦聲。
  • 活動受限 (Limited movement):嘴巴難以完全張開或閉合,下巴活動範圍受限,甚至出現下巴卡住(locking)的情況。
  • 咀嚼困難 (Chewing difficulty):咀嚼食物時感到不適或疼痛,影響進食。
  • 肌肉壓痛 (Muscle tenderness):觸摸臉頰、太陽穴、下巴或頸部的肌肉時感到壓痛。
  • 頭痛 (Headache):尤其是在太陽穴、耳朵周圍或後腦勺的頭痛。
  • 耳痛 (Ear pain):耳朵疼痛但排除耳朵本身的疾病。
  • 牙痛 (Tooth pain):牙齒疼痛但排除牙齒本身的疾病。
  • 頸部疼痛 (Neck pain):頸部肌肉緊繃或疼痛。
  • 眩暈或耳鳴 (Dizziness or tinnitus):偶爾可能出現。

 

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的分級目前臨床上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和病程,大致可以分為:

  •  
  • 急性期 (Acute stage):症狀突然發生且較為嚴重,通常與近期發生的事件有關,例如外傷、過度使用等。疼痛明顯,關節活動受限較大。
  • 亞急性期 (Subacute stage):症狀較急性期緩解,但仍持續存在,疼痛程度減輕,關節活動度有所改善,但仍未完全恢復正常。
  • 慢性期 (Chronic stage):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疼痛可能為持續性或間歇性,關節活動受限可能成為習慣性,患者可能已經適應了部分症狀。

 

在不同的分級中,症狀與徵象的表現可能有所不同:

  •  
  • 急性期:以劇烈疼痛、明顯的關節聲響、嚴重的開口受限為主,肌肉痙攣可能較為明顯。
  • 亞急性期疼痛程度減輕,關節聲響頻率降低,開口度有所改善,但仍可能在特定動作下誘發不適。
  • 慢性期疼痛可能較為隱匿,但持續困擾患者,關節聲響可能成為習慣,開口度可能長期受限,患者可能出現下巴前傾(poking chin)等代償姿勢。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顳顎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是人體中相當獨特且複雜的關節,它連接了下顎骨(mandible)的髁突(condyle)與頭顱骨的顳骨(temporal bone)的下頷窩(mandibular fossa)及關節隆起(articular eminence)[Brukner & Khan’s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更精確地說,這個關節是一個滑液關節(synovial joint),其關節面覆蓋的是纖維軟骨而非透明軟骨,這使得關節具有在壓力下進行重塑的能力[Clinical Kinesiology and Anatomy]。在關節之間,存在著一個由緻密纖維組織構成的關節盤(articular disc),這個關節盤將關節腔分隔成上、下兩個獨立的腔室。除了骨骼結構,周圍還有關節囊(joint capsule)和數條重要的韌帶提供額外的穩定性,包括外側顳顎韌帶(lateral temporomandibular ligament)、內側的蝶下頷韌帶(sphenomandibular ligament)和莖突下頷韌帶(stylomandibular ligament)。

 

顳顎關節的運動是相當精巧的,它不僅可以進行類似樞紐關節的旋轉(rotation)運動,如下巴的開合動作,也可以進行類似平面關節的滑動(translation)運動,如下巴向前突出(protrusion)或向後收回(retrusion)。更特別的是,在張口的過程中,下頷骨的髁突會先在下關節腔內進行前旋(anterior rotation),接著會連同關節盤在上關節腔內向前下滑動(anterior and inferior glide),抵達關節隆起下方。閉口動作則恰好相反。這種複雜的運動模式使得我們能夠進行精細的咀嚼、流暢的說話以及大幅度的打哈欠等動作。

 

參與顳顎關節活動的肌肉群主要有四對,它們協同作用,產生各種下巴的運動:

  •  
  • 下巴閉合肌群(Mandibular Elevators):包括咬肌(masseter)顳肌(temporalis)和內翼狀肌(medial pterygoid)。咬肌是臉頰兩側最強壯的肌肉之一,主要負責將下巴向上抬起並閉合。顳肌則呈現扇形,覆蓋在頭部的側邊,其前部纖維協助抬高下巴,後部纖維則有助於將下巴向後收回。內翼狀肌位於下巴的內側,與咬肌共同形成一個「功能性懸帶」,有助於抬高和向前突出下巴。
  •  
  • 下巴張開肌群(Mandibular Depressors):主要包括外翼狀肌(lateral pterygoid)二腹肌(digastric)顎舌骨肌(geniohyoid)和下頷舌骨肌(mylohyoid)。外翼狀肌是唯一一塊可以主動打開嘴巴的肌肉,其下部纖維負責將下巴向前拉下和突出,上部纖維則在閉口時控制關節盤的位置。二腹肌位於下巴下方,其收縮可以幫助下巴向下和向後運動。顎舌骨肌和下頷舌骨肌則位於口腔底部,在舌骨穩定的情況下,可以協助下巴的下降。

 

在許多日常活動中,這些肌肉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咀嚼時,下巴閉合肌群會反覆收縮以咬碎食物,而外翼狀肌則控制著下巴的側向運動以研磨食物。說話時,下巴的微小開合和閉合,以及向前和向後的滑動,都受到這些肌肉的精細協調控制。錯誤的姿勢,例如長時間的下巴前傾(poking chin),會導致上頸椎過度伸直,下頸椎和頸胸椎過度彎曲,使得深層的頸部彎曲肌群無力,而胸鎖乳突肌和提肩胛肌過度活動,進而影響顳顎關節的穩定性。此外,**牙齒咬合不正(malocclusion)也會改變下巴的運動模式,使得特定的肌肉群需要額外用力,長期下來就可能導致肌肉疲勞和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的發生。在運動方面,一些需要頻繁咬緊牙關的活動,例如舉重,也可能增加顳顎關節的壓力。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您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初步檢查自己是否可能有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  
  • 觀察下巴活動:張開和閉合嘴巴時,觀察下巴是否沿著直線運動,有無偏向左側或右側?是否有卡頓或不順暢的感覺?
  • 聆聽關節聲響:在張口、閉口或咀嚼時,是否經常聽到關節發出喀喀聲、彈響或摩擦聲?聲音是否伴隨疼痛?
  • 測試開口度:嘗試將食指和中指的指節垂直放入上下門牙之間,如果無法輕鬆放入兩個指節,可能表示嘴巴張開受限。
  • 觸摸肌肉:輕輕按壓臉頰兩側的咬肌、太陽穴附近的顳肌,以及下巴下方的肌肉,檢查是否有明顯的壓痛感。
  • 記錄症狀:記錄疼痛發生的部位、性質(鈍痛、刺痛等)、頻率、加重和緩解的因素,以及是否伴隨頭痛、耳痛等其他症狀。

 

然而,這些自我檢查僅為初步判斷,許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類似的症狀,例如:

  •  
  • 牙科疾病:牙齒或牙齦感染、牙周病等可能引起臉部或下巴疼痛。
  • 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神經性疼痛可能與顳顎關節疼痛混淆。
  • 耳朵感染:中耳炎等耳部疾病可能引起耳痛並影響下巴活動。
  • 頸椎問題:頸椎關節炎或頸部肌肉緊張也可能導致頭痛和臉部疼痛。

 

如果您對自己的症狀有任何疑慮,請務必諮詢牙科醫師、耳鼻喉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等專業醫療人員,以獲得正確的診斷和適當的處置。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的成因相當複雜,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引發原因:

  •  
  • 咬合不正 (Malocclusion):牙齒排列不齊、錯位、深咬、戽斗等咬合問題,會導致下巴在閉合時無法達到正確的位置,使得顳顎關節和周圍肌肉承受不正常的壓力,長期下來容易引發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  
  • 磨牙與緊咬牙 (Bruxism and clenching):夜間或日間不自主的磨牙或用力緊咬牙齒,會使咀嚼肌肉過度活動,增加顳顎關節的壓力,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肌肉疲勞、關節疼痛和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情緒壓力、焦慮或睡眠障礙都可能誘發磨牙和緊咬牙的習慣。
  •  
  • 外傷 (Trauma):直接撞擊下巴、臉部或頭部,例如運動傷害、車禍或跌倒,可能導致顳顎關節或周圍組織受損,引發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此外,張口過大,例如看牙醫時長時間張嘴,也可能對關節造成微小創傷。
  •  
  • 不良姿勢 (Poor posture):長時間的頭部前傾 (forward head posture)圓肩 (rounded shoulders) 等不良姿勢,會影響頸椎和頭部的排列,進而改變下巴的 resting position,使得顳顎關節周圍的肌肉必須更用力才能維持下巴在正確的位置,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肌肉疲勞和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  
  • 過度使用 (Overuse):頻繁或長時間的咀嚼硬韌食物、嚼口香糖、咬指甲、咬筆等習慣,都可能使咀嚼肌肉過度疲勞,增加顳顎關節的負擔,進而引發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  
  • 情緒壓力 (Emotional stress):壓力、焦慮、憂鬱等情緒因素會導致肌肉緊張,特別是頸部和臉部的肌肉,長期下來可能影響顳顎關節的功能,引發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  
  • 關節炎 (Arthritis):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節炎疾病可能影響顳顎關節,導致關節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礙,進而發展為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  
  • 其他因素 (Other factors):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導致夜間磨牙,進而增加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的風險。此外,一些結締組織疾病或腫瘤也可能影響顳顎關節。

 

物理治療方式

 

物理治療在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的管理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治療目標是減輕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的肌肉功能,並教導患者自我保健的方法。物理治療的方式會根據患者所處的階段(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以及主要的症狀來調整。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 急性期:此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減輕疼痛和發炎,動作治療通常以溫和的、小範圍的活動為主。例如:
    •  
    • 下巴放鬆運動 (Jaw relaxation exercises):輕輕張開嘴巴至不引起疼痛的範圍,保持放鬆,讓下巴自然下垂,數秒後輕輕閉上。避免用力張嘴或進行會引起疼痛的動作。
    •  
    • 舌頭定位運動 (Tongue positioning exercises):將舌尖輕輕抵住上顎前方的牙齦後方(發出「ㄋ」的音的位置),保持這個位置,然後緩慢地張開和閉合嘴巴,這有助於維持下巴在較為放鬆的位置,減少關節壓力。
  •  
  • 亞急性期與慢性期:隨著疼痛的減輕,動作治療的重點轉向恢復正常的關節活動度和協調性
    •  
    • 下巴開合運動 (Mandibular depression and elevation):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逐步增加嘴巴張開的幅度,緩慢且平順地進行張口和閉口運動。注意下巴是否沿直線運動,避免偏斜。
    •  
    • 下巴前突與後縮運動 (Mandibular protrusion and retrusion):輕輕將下巴向前突出(類似「戽斗」的動作),然後緩慢收回至正常位置。動作應平穩,避免上下晃動。
    •  
    • 下巴側向運動 (Mandibular lateral excursion):將下巴緩慢地向左側移動,再回到中間位置,然後再向右側移動。保持頭部穩定,只有下巴在水平方向移動。
    •  
    • 阻力運動 (Resisted exercises):當關節活動度有所改善且疼痛明顯減輕後,可以開始進行輕微的阻力運動,以增強咀嚼肌肉的力量和控制。例如,用手輕輕提供阻力,對抗張口、閉口、前突和側向運動。注意發力應輕柔,避免過度用力引起疼痛或關節不適
    •  
    • 協調性運動 (Coordination exercises):例如,在張口和閉口過程中,嘗試保持舌尖抵住上顎的固定位置,以訓練下巴肌肉的協調控制。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徒手治療是物理治療師運用雙手對患者的軟組織(肌肉、筋膜、韌帶)和關節進行評估和治療的技術。在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的治療中,徒手治療可以幫助:

  •  
  • 鬆動緊繃的肌肉 (Release tight muscles):物理治療師會使用各種徒手技巧,例如肌筋膜放鬆術 (myofascial release)激痛點釋放術 (trigger point release) ,針對咀嚼肌(咬肌、顳肌、內外翼狀肌)以及頸部相關的肌肉(胸鎖乳突肌、斜方肌、提肩胛肌等),以減輕肌肉的緊張和疼痛。例如,針對咬肌,治療師可能會使用指腹或拇指以輕柔的按壓或滑動方式,沿著肌肉纖維的方向進行放鬆[Deep Tissue Massage]。針對顳肌,則可能會請患者咬緊牙關以感受肌肉收縮的位置,然後在放鬆時進行深層的按壓和滑動。
  •  
  • 恢復關節活動度 (Restore joint mobility):針對顳顎關節活動受限的患者,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關節鬆動術 (joint mobilization) ,以輕柔且精確的手法,恢復關節正常的滑動和旋轉。例如:
    •  
    • 下巴牽引 (Mandibular traction):治療師可能會以一手固定患者的頭部,另一手輕柔地向下牽引下巴,以減輕關節的壓力並增加活動空間。
    •  
    • 關節滑動術 (Joint gliding techniques):針對關節活動受限的方向,治療師可能會施予輕柔的前滑、後滑或側滑等動作,以恢復關節的正常生物力學。例如,針對張口受限,可能會進行向前和向下的關節滑動。
  •  
  • 改善姿勢 (Improve posture):物理治療師會評估患者的整體姿勢,特別是頭頸部的姿勢,並運用徒手技巧鬆解相關的軟組織,例如頸椎的關節鬆動術和肌肉筋膜放鬆,以改善姿勢,減輕對顳顎關節的間接壓力。

 

自我保健運動

 

除了在物理治療所接受治療外,患者在家中進行規律的自我保健運動對於緩解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的症狀至關重要。

  •  
  • 下巴伸展運動 (Jaw stretches)
    •  
    • 輕柔張口 (Gentle opening):緩慢且輕柔地張開嘴巴到感覺到輕微伸展的程度,保持數秒,然後緩慢閉上。避免用力過猛或引起疼痛。
    • 側向伸展 (Lateral stretch):將下巴輕輕向一側移動,感覺到對側臉頰肌肉的輕微伸展,保持數秒,然後回到中間,再向另一側重複。
  •  
  • 頸部伸展運動 (Neck stretches):由於頸部肌肉的緊張可能會影響顳顎關節,進行頸部的伸展運動也很重要。例如:
    •  
    • 頭部側彎 (Neck lateral flexion):輕輕將頭部向一側彎曲,耳朵靠近肩膀,感覺到頸部對側的伸展,保持數秒,然後回到正中,再向另一側重複。
    • 頭部旋轉 (Neck rotation):緩慢地將頭部轉向一側,視線看向肩膀後方,感覺到頸部的旋轉伸展,保持數秒,然後回到正中,再向另一側重複。
  •  
  • 按摩 (Massage)
    •  
    • 按摩咬肌 (Masseter massage):用手指在臉頰兩側,沿著下顎骨向上按壓,尋找壓痛點,然後以輕柔的圓周運動按摩這些部位數十秒。
    • 按摩顳肌 (Temporalis massage):用指腹在太陽穴附近,沿著髮際線向下按壓,尋找壓痛點,然後以輕柔的圓周運動按摩這些部位。
  •  
  • 按摩小球與泡棉滾筒 (Massage ball and foam roller)
    •  
    • 咬肌按摩 (Masseter massage with small ball):可以使用較小的按摩球(例如網球或花生球),將其放在咬肌的壓痛點上,輕輕施加壓力,並可輕微地張合嘴巴或側向移動下巴,以達到更深層的按摩效果。
    • 頸部按摩 (Neck massage with foam roller):將泡棉滾筒橫放在頸部後方(枕骨下方),輕輕左右滾動,尋找緊繃的肌肉,並在緊繃處停留數秒,進行放鬆。注意避免直接滾動頸椎骨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正確的姿勢、運動和動作模式對於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的恢復至關重要,並有助於預防再次發生。

  •  
  • 保持良好姿勢 (Maintain good posture)
    • 坐姿 (Sitting posture):坐立時,保持背部挺直,肩膀放鬆,避免頭部前傾 (forward head posture)圓肩 (rounded shoulders)。可以使用腰部靠墊支撐下背部。避免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閱讀。
    • 站姿 (Standing posture):站立時,保持頭部、頸部和身體成一直線,肩膀向後放鬆,腹部微微收緊。避免長時間單側背重物。
  •  
  • 調整工作環境 (Adjust work environment)
    • 螢幕高度 (Screen height):電腦螢幕的高度應調整到與視線平行或略低,以避免頸部過度前傾或後仰。
    • 鍵盤與滑鼠位置 (Keyboard and mouse position):鍵盤和滑鼠應放置在舒適的高度和位置,使手腕保持在自然、放鬆的姿勢,避免過度彎曲或伸直。
    • 閱讀姿勢 (Reading posture):閱讀時,將書本或平板電腦抬高至適當的高度,避免長時間低頭。
  •  
  • 養成良好習慣 (Develop good habits)
    • 避免咬硬物 (Avoid biting hard objects):減少啃咬硬殼食物、冰塊、筆桿等習慣。
    • 減少嚼口香糖 (Reduce gum chewing):長時間嚼口香糖會使咀嚼肌肉過度疲勞。
    • 正確咀嚼 (Chew properly):盡量用兩側牙齒均勻咀嚼食物,避免長時間只用單側咀嚼。
    • 放鬆下巴 (Relax your jaw):隨時注意放鬆下巴肌肉,避免在不自覺中緊咬牙關。可以經常提醒自己將舌尖輕輕抵住上顎,讓上下牙齒微微分開。
    • 控制打哈欠幅度 (Control yawning幅度):打哈欠時盡量控制幅度,避免張口過大。
    • 避免托腮 (Avoid resting your chin on your hand):這個姿勢會對顳顎關節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  
  • 選擇合適的枕頭 (Choose a suitable pillow):睡眠時選擇高度適中、能支撐頸部自然弧度的枕頭,避免頸部過度彎曲或伸直。建議仰睡或側睡,避免趴睡,因為趴睡容易使頸部過度旋轉,進而影響顳顎關節。
  •  
  • 運動與動作模式 (Exercise and movement patterns)
    • 避免過度使用相關肌肉的運動 (Avoid overusing related muscles):在進行運動或活動時,注意避免過度使用頸部和臉部的肌肉。例如,舉重時避免過度咬緊牙關,進行需要頭部轉動的運動時,注意動作的流暢和緩慢。
    • 學習正確的動作模式 (Learn correct movement patterns):在進行任何需要使用到頭頸部的動作時,例如轉頭、彎腰等,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代償動作。例如,轉頭時應以頸椎帶動,避免聳肩或身體的過度旋轉。
    • 規律運動 (Regular exercise):規律的全身性運動有助於減輕壓力,放鬆肌肉,對於緩解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的症狀也有幫助[Brukner & Khan’s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是一個複雜的疾病,其成因和症狀因人而異。物理治療的目標是針對您的個別情況,制定一套全面的治療計畫,以減輕您的疼痛、改善您的功能,並教導您如何自我管理,以防止症狀復發。請記住,耐心和規律的執行治療計畫是康復的關鍵。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您的姿勢和習慣,避免可能加重您症狀的因素。如果您感到任何不適或症狀加重,請及時與您的物理治療師或醫師聯繫。

 

問與答

 

  1. 顳顎關節症候群會自己好嗎? / 有些輕微的症狀可能會隨著時間或改變習慣而自行緩解,但較為嚴重的或慢性症狀通常需要專業治療。
     
  2. 物理治療需要多久才會有效果? / 這取決於您病情的嚴重程度、個人反應以及是否規律執行治療計畫,通常幾週內會感受到改善。
     
  3. 物理治療會很痛嗎? / 物理治療的目標是減輕疼痛,治療師會以輕柔的手法進行,並隨時關注您的感受,避免引起過度疼痛。
     
  4. 我需要一直做物理治療嗎? / 治療的頻率和持續時間會根據您的恢復情況調整,當症狀穩定且您已學會自我管理後,可能會減少治療次數。
     
  5. 咬合板對顳顎關節症候群有幫助嗎? / 咬合板可以幫助穩定下巴,減少夜間磨牙和關節壓力,對於部分患者有幫助,通常會與物理治療合併使用。
     
  6. 運動治療會讓我的關節更不舒服嗎? / 在急性期應避免劇烈運動,物理治療師會指導您進行溫和且不會引起疼痛的運動,隨著病情改善,運動強度會逐步增加。
     
  7. 除了物理治療,我還需要注意什麼? / 注意保持良好姿勢、避免不良習慣(如咬指甲、嚼口香糖)、管理情緒壓力以及維持健康的飲食和作息都很重要。
     

專業協助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擁有專業且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團隊,黃博靖物理治療師專精於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的評估與治療,對於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有深入的了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我們提供個別化的評估和治療計畫,結合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協助您有效緩解疼痛,恢復下巴的正常功能,重拾自信笑容。如果您正受到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的困擾,歡迎您隨時聯繫我們,尋求專業的協助。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https://www.ajwkptc.com 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02-27177600 FB:https://www.facebook.com/ajwkptc IG:https://www.instagram.com/ajwk_physiotherapy/ LINE@:https://lin.ee/lQJBPXL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顳顎關節症候群 #TMJDisorder #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運動治療

 

參考資料

 

  •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
  • Brukner & Khan’s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 Clinical Kinesiology and Anatomy
  • Deep Tissue Massage, Revised Edition - A Visual Guide to Techniques
  • Evidence-based Orthopedics
  • Fascial release technique
  • Functional-Atlas-of-the-Human-Fascial-System-2015UnitedVRG
  • Integrated sports massage therapy
  • Magee 6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David J.
  •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by Hertling
  •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 NASM-Essentials-of-Corrective-Exercise-Training
  • Netter’s Sports Medicine
  •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 Sports Injuries_ Preven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 Sports-Specific Rehabilitation
  • Textbook of Orthopedics
  • Textbook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
  • The_Trigger_Point_Manual_-_The_Lower_Extremities
  •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 Movement_System
  • kinetic-control
  • neuromuscular rehabilitation in manual and physical therapies
  • postural disorders and musculoskeletal dysfunction
  • muscles testing and function with posture and pain 第五版
  • myofascial-manipulation-theory-and-clinical-application_compre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