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側副韌帶損傷 LCL Injury

擺脫膝蓋外側疼痛魔爪:物理治療助您重返靈活人生

告別外側副韌帶損傷(LCL Injury),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專業守護您的膝關節健康

 

導讀:

  • 前言
  • 個案分享
  • 疾病的介紹
  •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 物理治療方式
  • 自我保健運動
  •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 問與答
  • 專業協助
  • 參考資料

 

前言

 

您是否經常感到膝蓋外側隱隱作痛?尤其在運動、久坐站起,甚至是伸直或彎曲膝蓋時,那種深層的疼痛感是否讓您困擾不已?您是否懷疑自己可能得了什麼嚴重的疾病,但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些令人煩躁的症狀,很有可能與外側副韌帶損傷(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Injury, LCL Injury)有關。外側副韌帶損傷(LCL Injury)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但即使沒有劇烈運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也可能導致外側副韌帶損傷(LCL Injury)。了解外側副韌帶損傷(LCL Injury),並尋求專業的物理治療協助,是擺脫**外側副韌帶損傷(LCL Injury)**困擾,重拾健康活力的關鍵。

 

個案分享

 

熱愛登山的王先生,在一次挑戰高難度路線時,不慎扭傷了右膝。起初,他只是覺得膝蓋外側有點疼痛,休息幾天後有所緩解,便不以為意。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只要他稍微增加運動量,或是長時間行走後,膝蓋外側就會再次出現深層的疼痛感,甚至有時還會感覺到膝蓋不穩定。這讓他非常困擾,原本可以輕鬆完成的登山活動,現在都變得舉步維艱。他嘗試自行熱敷、按摩,但效果並不持久。直到他來到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經過黃博靖物理治療師的詳細評估,才確診為外側副韌帶損傷(LCL Injury)。透過一系列專業的物理治療,包括徒手鬆動、肌力訓練和動作再教育,王先生的膝蓋疼痛逐漸減輕,穩定性也得到顯著提升,終於又可以 kembali 享受他熱愛的登山樂趣。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即使是看似輕微的膝蓋扭傷,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理,也可能演變成慢性外側副韌帶損傷(LCL Injury),影響生活品質。及早尋求專業物理治療所的協助至關重要。在台北市,有許多專業的物理治療所,例如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能提供您完善的物理治療服務。

 

疾病的介紹

 

外側副韌帶損傷(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Injury, LCL Injury)指的是位於膝關節外側的外側副韌帶因外力作用而發生的撕裂或拉傷。[Sports Injuries_ Preven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外側副韌帶的主要功能是限制膝關節的內翻(varus)和過度伸直,並提供膝關節外側的穩定性。

 

常見的症狀與體徵(Symptom and Sign)

  •  
  • 疼痛(Pain):疼痛通常位於膝蓋外側,可能在活動時加劇。疼痛的程度取決於外側副韌帶損傷的嚴重程度。
  • 腫脹(Swelling):膝蓋外側可能出現局部腫脹。
  • 壓痛(Tenderness):按壓外側副韌帶所在位置時會有明顯的壓痛感。
  • 膝關節不穩定感(Feeling of Instability):在行走或運動時,可能會感覺膝蓋外側不穩定,尤其是在側向移動或進行需要膝蓋支撐的動作。
  • 活動受限(Limited Range of Motion):由於疼痛和腫脹,膝關節的活動範圍可能會受到限制。
  • 瘀青(Bruising):在較嚴重的外側副韌帶損傷中,膝蓋外側可能出現瘀青。

 

疾病的分級(Grading of LCL Injury)

外側副韌帶損傷通常根據韌帶撕裂的程度分為三級[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  
  • 第一級(Grade I):韌帶發生輕微拉傷,但沒有明顯撕裂。症狀通常較輕微,可能只有輕微的疼痛和壓痛,沒有明顯的關節不穩定。
  • 第二級(Grade II):韌帶發生部分撕裂。症狀較為明顯,包括中度疼痛、腫脹和壓痛,可能會感覺到輕微的關節不穩定。
  • 第三級(Grade III):韌帶完全斷裂。症狀嚴重,包括劇烈疼痛、明顯腫脹和壓痛,膝關節會有明顯的不穩定感。

 

不同級別的外側副韌帶損傷在症狀和體徵上確實可能有所不同。第一級通常只有輕微不適,第二級疼痛和不穩定感會增加,而第三級則會出現明顯的功能障礙和不穩定。物理治療的介入也會根據不同的分級而有所調整。在台北市尋求專業物理治療時,物理治療師會仔細評估您的狀況,判斷外側副韌帶損傷的級別,並制定合適的運動治療方案。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  
  • *外側副韌帶(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LCL)**是膝關節外側的重要結構,其主要起點位於股骨(大腿骨)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e),向下延伸並附著於腓骨頭(fibula head)。這條堅韌的纖維束狀結構,在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尤其是在抵抗內翻應力(varus stress)時。

 

膝關節是一個複雜的滑車關節(condyloid joint),主要由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和髕骨(patella)組成。膝關節的主要動作包括屈曲(flexion)和伸直(extension),在屈曲末期和伸直初期,還伴隨著少量的內旋(internal rotation)和外旋(external rotation)

 

在膝關節的生物力學方面,外側副韌帶的主要功能是限制膝關節的內翻運動。當外力試圖使膝蓋向內彎曲時,外側副韌帶會被拉緊,阻止關節過度內翻,從而保護關節免受損傷。 此外,外側副韌帶在膝關節接近完全伸直時,其張力會增加,進一步提供外側的穩定性,並協助抵抗過度的膝關節外旋。

 

從肌動學的角度來看,雖然沒有直接的肌肉附著在外側副韌帶上,但周圍的肌肉活動會間接影響其受力情況。例如,股二頭肌(biceps femoris)的肌腱與外側副韌帶的一部分相融合,因此,股二頭肌的收縮在屈曲膝關節的同時,也能提供一定的外側穩定性。相反地,如果內側的肌肉,如股薄肌(gracilis)和半腱肌(semitendinosus)力量不足,或者在運動中無法有效協同工作,可能會增加膝關節外側的壓力,進而增加外側副韌帶的負擔。

 

在許多運動中,特別是需要快速變換方向、側向移動或單腳支撐的運動,例如籃球、足球和滑雪等,膝關節經常處於容易受到內翻應力的位置。不正確的落地姿勢、突然的減速或轉向,都可能導致過度的內翻力量作用於膝關節,超出外側副韌帶的承受能力,從而造成外側副韌帶損傷

 

此外,一些不良的姿勢習慣,例如長時間的翹二郎腿,也可能導致膝關節內側壓力過大,外側相對受力不足,長期下來可能會影響膝關節的生物力學平衡,增加外側副韌帶受傷的風險。了解這些解剖學、生物力學和肌動學的原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外側副韌帶損傷的發生機制,並在物理治療過程中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運動治療和動作矯正。在台北市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會運用這些知識,為您設計個人化的物理治療方案,幫助您恢復膝關節的穩定性和功能。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以下是一些您可以嘗試的動作或觀察到的症狀,以初步判斷自己是否可能罹患外側副韌帶損傷

  •  
  • 觸摸檢查(Palpation):輕輕按壓膝蓋外側,沿著股骨外上髁向下至腓骨頭的連線,如果您感到明顯的壓痛感,這可能是外側副韌帶受損的跡象。
  • 單腳站立測試(Single-Leg Stance Test):嘗試單腳站立,並輕微彎曲膝蓋。如果您感覺到膝蓋外側不穩定或疼痛加劇,這可能表示外側副韌帶無法有效提供支撐。
  • 行走觀察(Gait Observation):注意自己在行走時,膝蓋是否有向內或向外不正常的晃動。尤其是在不平的路面行走時,不穩定感可能會更明顯。
  • 症狀回顧(Symptom Review):回想自己的疼痛是否主要位於膝蓋外側,是否在進行側向運動或膝蓋受到內翻壓力時加劇。

 

需要鑑別診斷的其他疾病

膝蓋外側疼痛也可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例如:

  •  
  • 外側半月板損傷(Lateral Meniscus Tear):通常伴隨關節卡鎖感或彈響聲。
  • 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疼痛通常在膝蓋彎曲約30度時最明顯。
  • 股二頭肌肌腱炎(Biceps Femoris Tendinitis):疼痛可能延伸至大腿後外側。
  • 腓總神經壓迫(Common Peroneal Nerve Compression):可能伴隨腳背麻木或無力。
  • 外側關節間室骨性關節炎(Later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通常發生在年長者,伴隨晨僵等症狀。

 

重要提醒:以上的自我檢查方式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專業醫療診斷。如果您懷疑自己有外側副韌帶損傷,或者膝蓋外側疼痛持續不適,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如骨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評估與診斷。在台北市,您可以前往專業的物理治療所,例如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由黃博靖物理治療師為您進行詳細檢查。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  
  • *外側副韌帶損傷(LCL Injury)**的發生通常與以下幾種情況有關:
  •  
  • 直接撞擊(Direct Blow):膝蓋內側受到直接的撞擊,導致膝關節向外側彎曲(內翻),對外側副韌帶造成過度的拉伸或撕裂。這在運動中,如足球、橄欖球或武術等對抗性運動中較為常見。例如,在足球比賽中,當對手從側面鏟球撞擊到您的膝蓋內側時,就可能導致外側副韌帶損傷
  •  
  • 間接力量(Indirect Force):身體其他部位的扭轉或突然移動,導致膝關節處於不穩定的位置,進而對外側副韌帶產生過度的壓力。例如,在滑雪時,滑雪板突然卡住,而身體仍然向前旋轉,就可能導致膝關節扭傷,傷及外側副韌帶
  •  
  • 過度的內翻應力(Excessive Varus Stress):在進行需要快速變換方向或側向移動的運動時,如果動作不協調或準備不足,膝關節可能會承受過度的內翻應力,超出外側副韌帶的承受能力。例如,在籃球或網球比賽中,突然的側向切入動作,如果重心不穩或腳部力量不足,就可能導致外側副韌帶損傷
  •  
  • 重複性壓力(Repetitive Stress):雖然外側副韌帶損傷通常是急性損傷,但某些重複性的活動,特別是伴隨不良的生物力學或姿勢時,也可能對外側副韌帶造成慢性壓力,使其變得脆弱,更容易在輕微的外力下受傷。例如,長跑運動員如果存在膝關節內翻的步態模式,長期下來可能會增加外側副韌帶的負擔。
  •  
  • 不良的姿勢習慣(Poor Postural Habits):長時間維持不良的姿勢,例如翹二郎腿,可能會導致膝關節內側壓力過大,外側相對受力不足,長期下來影響膝關節的力學平衡,增加外側副韌帶受傷的風險。
  •  
  • 肌肉力量不足或不平衡(Muscle Weakness or Imbalance):大腿外側的肌肉(如股二頭肌)力量不足,或者內外側肌肉力量不平衡,可能導致膝關節在活動時穩定性下降,增加外側副韌帶承受壓力的風險。
  •  
  • 本體感覺不良(Poor Proprioception):本體感覺是指身體感知自身位置和運動的能力。如果膝關節的本體感覺較差,在進行運動或日常活動時,可能無法及時調整姿勢以應對突發情況,增加外側副韌帶受傷的機會。
  •  
  • 先前受傷(Previous Injury):如果膝關節先前曾受過傷,包括外側副韌帶或其他相關結構的損傷,可能會使該區域變得較為脆弱,更容易再次受傷。
  •  
  • 內科疾病(Medical Conditions):某些內科疾病,如結締組織疾病,可能會影響韌帶的彈性和強度,使其更容易受損。

 

了解這些常見的引發外側副韌帶損傷的原因,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運動時更加注意保護膝關節,採取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模式,並加強相關肌肉的訓練,以降低外側副韌帶損傷的發生風險。如果您不幸遭遇外側副韌帶損傷,及早尋求專業物理治療所(如台北市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對於促進康復至關重要。

 

物理治療方式

 

外側副韌帶損傷(LCL Injury)的物理治療目標是減輕疼痛和腫脹,恢復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改善本體感覺,並最終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運動功能。物理治療的方式會根據損傷的階段(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和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在台北市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會為您量身打造個人化的物理治療方案。

 

急性期(Acute Phase):主要目標是控制疼痛和腫脹,保護受損的韌帶[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  
  •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
    •  
    • 被動關節活動(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物理治療師會輕柔地幫助您移動膝關節,維持關節的活動度,避免關節僵硬,但不會引起疼痛。
    •  
    • 主動輔助關節活動(Active-Assisted Range of Motion, AAROM):在疼痛允許的範圍內,您可以主動出力帶動膝關節活動,但如果感到困難,物理治療師會給予適當的輔助。注意動作要緩慢輕柔,避免過度拉伸外側副韌帶
    •  
    • 等長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在不引起關節移動的情況下,進行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後側(腿後肌)和小腿肌肉的收縮。例如,在伸直膝蓋的情況下,用力繃緊大腿前側肌肉,維持數秒後放鬆。這有助於維持肌肉力量,減少肌肉萎縮。注意收縮時不要引起膝蓋外側的疼痛。
  •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 軟組織鬆動(Soft Tissue Mobilization)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輕柔的按摩手法,放鬆膝蓋周圍腫脹的軟組織,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  
    • 髕骨鬆動(Patellar Mobilization):如果膝蓋腫脹影響髕骨的活動度,物理治療師可能會進行輕柔的髕骨鬆動,維持其正常的活動範圍。

 

亞急性期(Subacute Phase):主要目標是逐步恢復關節活動度,開始增強肌肉力量,並改善本體感覺。

  •  
  •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
    •  
    • 主動關節活動(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在疼痛明顯減輕後,您可以開始主動進行膝關節的屈曲和伸直運動,盡量達到正常的活動範圍。注意動作要平穩,避免突然發力或快速移動。
    •  
    • 低阻力肌力訓練(Low-Resistance Strength Training)
      •  
      • 靠牆滑動(Wall Slides):背靠牆壁站立,雙腳與肩同寬,慢慢彎曲膝蓋,身體沿牆壁向下移動,直到膝蓋彎曲至約45-60度,然後緩慢伸直。注意保持身體穩定,膝蓋不要超過腳尖。
      •  
      • 直腿抬高(Straight Leg Raises, SLR):平躺或坐姿,保持膝蓋伸直,緩慢抬起整條腿,抬至約20-30度,然後緩慢放下。可以針對大腿前側、後側和內外側肌肉進行訓練。注意抬腿過程中保持膝蓋伸直,不要聳肩或彎腰。
      •  
      • 坐姿抬小腿(Seated Calf Raises):坐姿,雙腳平放地面,緩慢抬起腳跟,感受小腿後側肌肉的收縮,然後緩慢放下。
      •  
      • 站姿抬腳尖(Standing Toe Raises):站姿,雙腳平放地面,緩慢抬起腳尖,感受小腿前側肌肉的收縮,然後緩慢放下。
    •  
    • 平衡訓練(Balance Training):開始進行簡單的平衡練習,例如雙腳站立維持平衡,逐漸過渡到單腳站立維持平衡。
  •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 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如果關節活動受限,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輕柔的關節鬆動術,幫助恢復膝關節正常的活動度和滑動。
    •  
    • 軟組織鬆動(Soft Tissue Mobilization):繼續鬆解膝蓋周圍的軟組織,改善組織延展性。

 

慢性期(Chronic Phase):主要目標是全面恢復肌肉力量、耐力和協調性,改善本體感覺,並逐步恢復日常生活和運動功能,預防再次受傷。

  •  
  •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
    •  
    • 進階肌力訓練(Progressive Strength Training):逐步增加訓練的阻力和強度,可以利用彈力帶、啞鈴或訓練器材進行更具挑戰性的肌力訓練。
      •  
      • 彈力帶側向行走(Theraband Lateral Walks):將彈力帶套在雙腳腳踝或膝蓋上方,保持膝蓋微彎,向側方緩慢移動,感受臀部外側肌肉的發力。注意保持彈力帶的張力,身體不要晃動。
      •  
      • 弓箭步(Lunges):向前跨出一腳,彎曲雙膝,保持前膝不超過腳尖,後膝接近地面,然後推動身體回到起始位置。可以向前、向後或側向進行[。注意保持身體平衡,核心肌群收緊。
      •  
      • 深蹲(Squats):雙腳與肩同寬站立,緩慢彎曲膝蓋和髖部,身體向下移動,就像坐在椅子上,保持背部挺直,膝蓋不要超過腳尖,然後緩慢站起。
      •  
      • 單腿硬舉(Single-Leg Deadlifts):單腳站立,身體向前傾,同時抬起另一條腿向後伸直,保持背部挺直,直到身體與地面 लगभग 平行,然後緩慢回到起始位置。注意保持身體平衡,核心肌群收緊。
    •  
    • 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進行模擬日常生活和運動的動作,例如上下樓梯、蹲起、跳躍等,逐步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和協調性。
    •  
    • 本體感覺訓練(Proprioception Training)
      •  
      • 單腳站立(Single-Leg Stance):嘗試在不同表面(如軟墊、平衡板)上單腳站立,維持平衡。
      •  
      • 閉眼單腳站立(Closed-Eye Single-Leg Stance):在單腳站立的基礎上,嘗試閉上眼睛,增加挑戰。
      •  
      • 動態平衡練習(Dynamic Balance Exercises):例如在平衡板上進行小幅度的移動或投擲小球。
    •  
    • 運動專項訓練(Sport-Specific Training):如果您是運動員,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運動項目,設計專門的訓練計劃,幫助您安全地恢復運動能力。
  •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 根據個別情況,物理治療師可能會繼續使用關節鬆動術和軟組織鬆動術,以確保膝關節和周圍軟組織的最佳功能。

 

在整個物理治療過程中,物理治療師會密切監測您的進展,並根據您的反應調整治療方案。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如黃博靖物理治療師,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為您提供最適合的物理治療服務。

 

自我保健運動

 

除了在物理治療所接受專業的物理治療外,您也可以在家進行一些簡單的自我保健運動,幫助緩解疼痛和促進康復:

  •  
  • 伸展運動(Stretching Exercises)
    •  
    • 腿後肌伸展(Hamstring Stretch):仰躺,將一條腿向上抬起,用雙手或毛巾輕輕將腳向身體方向拉伸,感受大腿後側的拉伸感,維持20-30秒,重複3-5次。
    •  
    • 股四頭肌伸展(Quadriceps Stretch):站立,單手扶牆,另一隻手抓住同側腳踝,輕輕將腳跟拉向臀部,感受大腿前側的拉伸感,維持20-30秒,重複3-5次。
    •  
    • 小腿伸展(Calf Stretch)
      •  
      • 弓箭步伸展(Gastrocnemius Stretch):向前弓箭步,後腿伸直,腳跟踩地,感受小腿後側上部的拉伸感,維持20-30秒,重複3-5次。
      • 屈膝伸展(Soleus Stretch):在弓箭步伸展的基礎上,稍微彎曲後腿膝蓋,感受小腿後側下部的拉伸感,維持20-30秒,重複3-5次。
  •  
  • 按摩(Massage)
    •  
    • 按摩小球(Massage Ball):可以使用按摩小球輕輕滾動膝蓋周圍的軟組織,特別是在感覺緊繃或疼痛的區域,幫助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
    •  
    • 泡棉滾筒(Foam Roller):可以使用泡棉滾筒滾動大腿外側(髂脛束)、大腿前側和後側的肌肉,幫助釋放肌肉筋膜的張力。在滾動時,如果在某個點感覺到特別疼痛,可以在該點停留數秒。

 

注意事項:在進行自我保健運動時,應注意動作要緩慢輕柔,不要引起明顯的疼痛。如果運動過程中疼痛加劇,應立即停止並諮詢您的物理治療師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模式,對於**外側副韌帶損傷(LCL Injury)**的恢復至關重要,並能有效預防再次受傷:

  •  
  • 站立姿勢(Standing Posture)
    • 保持身體重心平均分佈在雙腳上,避免長時間將重心偏向一側,尤其是有受傷的那一側。
    • 膝蓋應保持微彎,避免過度伸直鎖死。
    • 避免長時間站立不動,如果需要長時間站立,可以適時地移動重心或輕微活動膝蓋和腳踝。
  •  
  • 坐姿(Sitting Posture)
    • 選擇有良好支撐的椅子,保持背部挺直,雙腳平放在地面上。
    • 避免長時間翹二郎腿,這會導致膝關節內外側壓力不平衡。
    • 如果需要長時間坐著,可以適時起身活動,伸展腿部肌肉。
  •  
  • 行走與運動(Walking and Exercise)
    • 行走時保持穩定的步伐,避免內八或外八的步態。
    • 在進行運動前,務必充分熱身,活動關節,伸展肌肉。
    • 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運動,避免過度激烈的活動,尤其是在康復初期。
    • 在進行需要側向移動或單腳支撐的運動時,要注意保持身體的平衡和穩定,避免突然的扭轉或變向動作。
    • 如果感到膝蓋不適或疼痛,應立即停止運動並休息。
    •  
  • 搬運重物(Lifting Heavy Objects)
    • 搬運重物時,應彎曲膝蓋和髖部,保持背部挺直,利用腿部肌肉的力量抬起,避免彎腰抬重物,對膝關節造成過度的壓力。
    • 避免搬運過重的物品。

 

避免代償動作(Avoiding Compensatory Movements)

在日常活動和運動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可能增加膝關節壓力的代償動作:

  •  
  • 行走或站立時膝蓋過度內翻或外翻
  • 深蹲或弓箭步時膝蓋內夾
  • 單腳站立時身體過度晃動

 

通過有意識地維持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模式,並避免不良的代償動作,您可以有效地保護您的膝關節,促進外側副韌帶損傷的康復,並降低再次受傷的風險。如果您對如何維持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有疑問,可以諮詢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他們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提供專業的指導。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親愛的讀者,外側副韌帶損傷(LCL Injury)雖然會帶來不適,但透過積極的物理治療和正確的自我保健,是可以有效恢復的。請記住,及早尋求專業評估和治療至關重要。在台北市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包括經驗豐富的黃博靖物理治療師,將會根據您的個人情況,制定全面的物理治療方案,包括動作和徒手治療,幫助您減輕疼痛,恢復功能,並重返您熱愛的生活。[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官網] 同時,持之以恆地進行自我保健運動,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維持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模式,對於長期的康復和預防再次受傷至關重要。如果您有任何關於外側副韌帶損傷物理治療的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問與答

 

  1. 外側副韌帶損傷一定需要開刀嗎?大部分的外側副韌帶損傷,尤其是第一級和第二級,通常可以透過保守物理治療恢復,第三級的完全斷裂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2. 物理治療多久才能見效?恢復時間因人而異,取決於損傷的嚴重程度和個人反應。積極配合物理治療計劃和進行自我保健運動,通常會在數週內感受到改善。
     
  3. 在家可以做哪些簡單的運動幫助恢復?可以進行輕柔的關節活動、等長收縮、以及上述提到的伸展和按摩運動。
     
  4. 運動時應該如何保護膝蓋,避免再次受傷?運動前充分熱身,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運動,注意正確的動作技巧,必要時可以使用護膝提供額外支撐。
     
  5. 外側副韌帶損傷會留下後遺症嗎?如果得到及時和正確的處理,大部分外側副韌帶損傷可以完全康復,但如果延誤治療或治療不當,可能會導致慢性疼痛或關節不穩定。
     
  6. 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和自己在家做的運動有什麼不同?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進行專業評估,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劃,並使用專業的徒手治療技巧和指導您進行更精確的運動治療
     
  7. 如果膝蓋外側疼痛持續沒有改善,應該怎麼辦?建議再次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評估,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並檢視目前的治療方式是否需要調整。
     

專業協助

 

如果您正受到膝蓋外側疼痛的困擾,懷疑自己有外側副韌帶損傷(LCL Injury),或者希望尋求更專業的物理治療協助,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是您值得信賴的選擇。我們的物理治療師團隊,包括黃博靖物理治療師,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專業知識,致力於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優質、最有效的物理治療服務。[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專業服務]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我們位於台北市中心地帶,交通便利,環境舒適。我們的物理治療師將會仔細聆聽您的困擾,進行全面的評估,並根據您的具體情況,量身打造個人化的物理治療方案,幫助您擺脫外側副韌帶損傷的困擾,重拾健康、靈活、充滿活力的生活。歡迎您隨時與我們聯繫,預約您的物理治療療程。

 

參考資料

 

  • Brukner & Khan’s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 Evidence-based Orthopedics
  • Kinesiology_ The Mechanics and Pathomechanics of Human Movement
  •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by Hertling
  • Netter's concise atlas of orthopaedic anatomy
  •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 Sports Injuries_ Preven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外側副韌帶損傷 #運動治療 #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