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脫位 Shoulder Dislocation

肩膀痛到懷疑人生?別讓肩關節脫位鎖住你的活動力!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擺脫反覆脫臼惡夢,物理治療助你重拾靈活肩關節!

  • 前言
  • 個案分享
  • 疾病的介紹
  •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 手術方式
  • 物理治療的流程
  • 自我保健運動
  •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 問與答
  • 專業協助
  • 立即預約諮詢
  • 參考資料

 

前言

 

是否覺得肩膀一動就卡卡? 甚至曾經發生 「掉肩」 的經驗? 這些都可能是肩關節脫位(Shoulder Dislocation)的警訊! 肩關節脫位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可能造成反覆性脫位, 讓您對任何動作都提心吊膽。 別擔心,物理治療能幫助您擺脫 肩關節脫位 的困擾, 重拾自信與活動力! #肩關節脫位 #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個案分享

 

案例: 王先生,一位熱愛籃球的30歲上班族, 在一次激烈的籃球比賽中,不慎與對手發生碰撞, 導致 右肩關節脫位(Shoulder Dislocation)。 雖然緊急送醫後已將 肩關節 復位, 但王先生的肩膀卻變得十分脆弱, 稍微一個不注意,肩關節 就會再次脫位。 經過朋友介紹, 王先生來到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尋求協助。 經過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詳細評估後, 發現王先生的肩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 並且肩胛骨活動度受限。 因此,#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為王先生量身打造了一套 物理治療 計畫, 包含 徒手治療 放鬆緊繃的肌肉、 運動治療 強化肩關節穩定性, 以及 姿勢矯正 改善不良的動作模式。 經過數個月的 物理治療, 王先生的肩關節穩定性顯著提升, 不再害怕 肩關節脫位, 終於能重返球場, 享受籃球的樂趣!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肩關節脫位 #運動傷害 #物理治療 #籃球

 

疾病的介紹

 

肩關節脫位(Shoulder Dislocation) 是指肱骨(humerus,上臂骨)頭從肩胛骨的關節盂(glenoid fossa)中移位。 肩關節 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但也因此相對不穩定。 肩關節脫位 多由外力造成,常見的症狀與徵象包括:

  • 劇烈疼痛
  • 肩關節變形
  • 無法移動手臂
  • 肩關節周圍腫脹、瘀青

 

肩關節脫位 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前脫位(Anterior Dislocation): 最常見,約佔95%,肱骨頭向前移位。
  • 後脫位(Posterior Dislocation): 較少見,約佔5%,肱骨頭向後移位。
  • 下脫位(Inferior Dislocation): 非常罕見,肱骨頭向下移位。

 

肩關節脫位 的嚴重程度, 可根據是否有合併其他損傷來分級,例如:

  • 單純脫位: 僅有肱骨頭移位,沒有合併骨折、神經或血管損傷。
  • 複雜脫位: 合併骨折(如肱骨頭骨折、肩胛骨骨折)、神經損傷(如腋神經損傷)、血管損傷等。

 

不同分級的症狀與徵象:

  • 單純脫位: 主要為疼痛、變形、活動受限等。
  • 複雜脫位: 除了上述症狀外, 可能出現骨折引起的畸形、神經損傷引起的麻木、無力, 以及血管損傷引起的 кровотечение、脈搏減弱等。

#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 #脫臼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肩關節,又稱 盂肱關節(Glenohumeral Joint),是由 肱骨頭(Humeral Head)肩胛骨的關節盂(Glenoid Fossa) 構成。 肱骨頭是一個 сферический結構,而關節盂則是一個淺而小的梨形凹陷。 這種結構上的 「不匹配」, 賦予了肩關節極大的活動範圍,但也使其成為全身最不穩定的關節之一。

 

相關骨骼與肌肉解剖學:

  • 肱骨(Humerus): 上臂的主要長骨,其近端為 сферический的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形成肩關節。
  • 肩胛骨(Scapula): 位於胸廓後上方的三角形扁骨,其外側角有關節盂,是肩關節的組成部分。
  • 旋轉袖肌群(Rotator Cuff):岡上肌(Supraspinatus)岡下肌(Infraspinatus)小圓肌(Teres Minor)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四條肌肉組成, 包覆在肩關節周圍, 提供肩關節的穩定性與控制。
  • 其他相關肌肉: 包括三角肌(Deltoid)、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背闊肌(Latissimus Dorsi)、斜方肌(Trapezius)、菱形肌(Rhomboids)、前鋸肌(Serratus Anterior)等, 負責肩關節的各個方向運動。

 

相關關節功能與位置:

  • 肩關節(盂肱關節): 主要負責手臂的屈曲、伸展、外展、內收、內旋、外旋、水平內收、水平外展等動作。
  • 肩鎖關節(Acromioclavicular Joint): 位於肩胛骨的肩峰與鎖骨之間, 協助肩胛骨的活動, 並將上肢的重量傳遞至軀幹。
  • 胸鎖關節(Sternoclavicular Joint): 位於鎖骨與胸骨之間, 是上肢與軀幹之間唯一的骨性連接, 對於肩關節的活動至關重要。
  • 肩胛胸廓關節(Scapulothoracic Joint): 並非真正的關節, 而是指肩胛骨在胸廓上的滑動, 負責肩胛骨的上提、下壓、外展、內收、上旋、下旋等動作, 與肩關節的活動有著密切的協調關係。

 

肩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肩關節 的活動並非單純由 盂肱關節 完成, 而是需要 肩鎖關節、胸鎖關節、肩胛胸廓關節 的協同運作, 才能達到最大的活動範圍與效率。 這種協同運作的模式, 稱為 肩胛肱骨節律(Scapulohumeral Rhythm)

  • 肩胛肱骨節律: 在手臂外展的過程中, 盂肱關節肩胛胸廓關節 大約以 2:1 的比例協同運作。 也就是說,手臂外展每增加 3 度, 盂肱關節貢獻 2 度, 肩胛胸廓關節貢獻 1 度。
  • 肌肉的協同作用: 在肩關節的各個方向運動中, 需要多個肌肉群的協同作用, 才能完成動作並維持關節的穩定性。 例如,手臂外展時, 除了 三角肌 提供主要力量外, 旋轉袖肌群 負責穩定肱骨頭在關節盂中的位置, 前鋸肌斜方肌 則協同控制肩胛骨的活動。
  • 錯誤姿勢的影響: 長期維持不良姿勢, 例如 圓肩駝背, 會導致肩胛骨前傾、內旋, 使得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失衡, 增加 肩關節脫位 的風險。 此外,某些運動會頻繁使用到特定的肌肉,或是某些錯誤姿勢會讓特定的肌肉不收縮,或是過度收縮,長期下來就容易造成肌肉失衡,增加 肩關節 受傷的機會。

#肩關節解剖學 #肩胛肱骨節律 #旋轉袖肌群 #肩關節生物力學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以下提供一些簡單的自我檢查方式, 幫助您初步評估是否有 肩關節脫位 的風險:

  1. 肩關節活動度測試: 嘗試進行手臂外展、內收、內旋、外旋等動作, 觀察是否有疼痛、卡頓或活動範圍受限的情形。
  2. 肩關節穩定性測試:
    • Apprehension Test(前脫位測試): 在仰臥姿勢下,將手臂外展 90 度, 並緩慢向外旋轉, 觀察是否出現害怕或不適的表情。
    • Sulcus Sign(下脫位測試): 在站立或坐姿下, 輕輕向下牽拉手臂, 觀察肩峰下方是否出現凹陷。
  3. 觀察姿勢: 檢查是否有 圓肩駝背肩胛骨前傾 等不良姿勢。
  4. 觸診: 輕輕按壓肩關節周圍的肌肉, 觀察是否有壓痛點。

請注意: 以上自我檢查僅為初步評估, 無法取代專業醫療診斷。 如果您有任何疑慮, 建議尋求醫師或 #物理治療師 的協助。

 

鑑別診斷:

肩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除了 肩關節脫位 外, 還需要與以下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 旋轉袖肌腱炎(Rotator Cuff Tendinitis)
  • 肩峰下夾擠症候群(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 肩關節唇撕裂(Glenoid Labrum Tear)
  • 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 冰凍肩(Adhesive Capsulitis)
  • 頸椎神經壓迫(Cervical Radiculopathy)

#肩關節自我檢查 #肩關節穩定性測試 #肩關節鑑別診斷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肩關節脫位 的原因多種多樣, 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的引發因素:

  1. 外傷:
    • 運動傷害: 籃球、排球、橄欖球等需要頻繁手臂揮動或身體碰撞的運動,容易造成 肩關節脫位
    • 跌倒: 手臂伸直撐地時, 容易造成 肩關節脫位
    • 交通事故: 強大的撞擊力可能導致 肩關節脫位
  2. 姿勢不良:
    • 圓肩駝背: 長期 圓肩駝背 會導致肩胛骨前傾、內旋, 使得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失衡, 增加 肩關節脫位 的風險。
    • 長時間使用電腦: 長時間維持不良坐姿, 容易造成 肩關節 周圍肌肉疲勞, 增加 肩關節脫位 的風險。
  3. 肌肉失衡:
    • 旋轉袖肌群力量不足: 旋轉袖肌群 負責穩定肱骨頭在關節盂中的位置, 如果 旋轉袖肌群 力量不足, 容易造成 肩關節不穩定, 增加 肩關節脫位 的風險。
    • 肩胛骨控制肌肉力量不足: 前鋸肌斜方肌 等肩胛骨控制肌肉力量不足, 會影響 肩胛肱骨節律, 增加 肩關節脫位 的風險。
  4. 先天性因素:
    • 關節盂發育不良: 關節盂過淺或過小, 容易造成 肩關節不穩定, 增加 肩關節脫位 的風險。
    • 韌帶鬆弛: 肩關節周圍的韌帶過於鬆弛, 無法有效限制肱骨頭的活動, 增加 肩關節脫位 的風險.
  5. 其他因素:
    • 反覆性脫位: 第一次 肩關節脫位 後, 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與復健, 容易造成反覆性脫位。
    • 年齡: 年長者肌肉力量與韌帶彈性下降, 容易發生 肩關節脫位
    • 神經肌肉控制不良: 影響肩關節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增加 肩關節脫位 的風險.
    • 肩胛骨活動障礙(Scapular dyskinesis): 肩胛骨活動模式異常會影響肩關節的穩定性,增加肩關節受傷的風險.

#肩關節脫位原因 #運動傷害 #姿勢不良 #肌肉失衡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手術方式

 

如果 肩關節脫位 較為嚴重, 或經過保守治療後仍反覆脫位, 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

  1. 關節鏡手術(Arthroscopic Surgery):

    • Bankart 修補術(Bankart Repair): 修補撕裂的關節唇, 恢復肩關節的穩定性。
    • SLAP 修補術(SLAP Repair): 修補上關節唇前後撕裂傷 (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Posterior Lesion)。
    • 關節囊緊縮術(Capsular Shift): 縫合鬆弛的關節囊, 縮小關節囊的體積, 增加肩關節的穩定性。

    優點: 傷口小、恢復快。 缺點: 可能不適用於嚴重的骨缺損或韌帶鬆弛。

  2. 開放式手術(Open Surgery):

    • Latarjet 手術(Latarjet Procedure): 將喙突(coracoid process) 移植到關節盂前方, 增加關節盂的面積, 阻擋肱骨頭向前脫位。
    • 骨移植手術(Bone Graft): 使用自體或異體的骨骼, 填補關節盂的骨缺損, 增加肩關節的穩定性。

    優點: 適用於嚴重的骨缺損或韌帶鬆弛。 缺點: 傷口較大、恢復較慢。

  3. 肩關節囊修補及重建手術肩關節囊修補術(Capsular Repair): 對於肩關節囊鬆弛或撕裂的患者,可以通過手術修補和重建關節囊,以恢復肩關節的穩定性。 關節囊緊縮術(Capsular Plication): 針對關節囊過於鬆弛的情況,通過手術將關節囊摺疊和縫合,以減少關節囊的體積,增加肩關節的穩定性。 肩關節盂唇修復術(Labrum Repair): 如果肩關節盂唇(labrum)撕裂或損傷,可以通過手術修復盂唇,恢復肩關節的正常結構和功能。

 

手術選擇:

具體的手術方式, 需由醫師根據患者的 肩關節不穩定 程度、 骨缺損 情況、 韌帶鬆弛 程度、 年齡活動需求 等因素綜合評估後決定。

#肩關節脫位手術 #關節鏡手術 #開放式手術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的流程

 

物理治療肩關節脫位 的治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無論是手術後或保守治療, 都能幫助患者恢復肩關節的功能與穩定性。

 

一、保守治療的物理治療:

  • 急性期(Acute Phase):
    • 目標: 減輕疼痛、控制發炎、保護關節。
    •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
      • 三角巾懸吊: 限制肩關節活動, 促進組織修復。
      • 鐘擺運動(Pendulum Exercise): 身體前傾, 讓手臂自然下垂, 利用身體的擺動帶動手臂做小幅度 кругові рухи, 減輕關節壓力。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冰敷(Ice Pack): 每次 15-20 分鐘, 每日數次, 減輕疼痛與發炎。
      • 輕柔的關節鬆動術(Gentle Joint Mobilization): 維持關節活動度, 避免關節僵硬。
  • 亞急性期(Subacute Phase):
    • 目標: 恢復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改善神經肌肉控制。
    •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
      • 主動輔助運動(Active-Assisted Exercise): 利用健側手或輔具輔助患側手進行各方向的運動, 逐漸增加活動範圍。
      • 等長收縮運動(Isometric Exercise): 在不產生關節活動的情況下, 進行肌肉收縮, 增強肌肉力量。 例如, 手握拳, 用力向內壓, 但不讓手臂移動。
      • 滑牆運動 靠牆站立,雙手沿牆壁向上滑動,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 針對受限的關節活動方向, 進行 關節鬆動術, 恢復關節的正常 биомеханіка。
      • 軟組織鬆動術(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放鬆緊繃的肌肉, 改善肩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
  • 慢性期(Chronic Phase):
    • 目標: 恢復完整功能、預防再次脫位。
    •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
      • 阻力訓練(Resistive Exercise): 使用彈力帶、啞鈴等工具, 增加 旋轉袖肌群肩胛骨控制肌肉 的力量。
      • 本體感覺訓練(Proprioceptive Training): 利用不穩定的平面或器材, 訓練肩關節的 本體感覺, 增強關節的穩定性。 例如, 使用平衡墊進行手臂運動。
      • 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 模擬日常生活或運動中的動作, 訓練肩關節在實際情境下的控制能力。 例如, 模擬投擲動作。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筋膜鬆動術(Myofascial Release): 釋放筋膜的張力, 改善肩關節的活動度與舒適度。

 

二、手術後的物理治療:

手術後的 物理治療 流程與保守治療類似, 但需根據不同的手術方式與組織修復情況進行調整。 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 第一階段(術後 0-6 週):
    • 目標: 保護手術部位、減輕疼痛、控制發炎、恢復部分活動度。
    • 物理治療重點:
      • 三角巾固定: 依醫囑使用三角巾固定肩關節。
      • 冰敷: 減輕疼痛與發炎。
      • 被動關節活動(Passive Range of Motion): 在保護範圍內, 由 #物理治療師 或他人協助進行肩關節的被動運動, 避免關節僵硬。
      • 手、肘、腕關節主動運動: 促進血液循環, 預防關節僵硬。
  • 第二階段(術後 6-12 週):
    • 目標: 逐漸恢復主動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
    • 物理治療重點:
      • 移除三角巾: 依醫囑移除三角巾。
      • 主動輔助關節活動(Active-Assisted Range of Motion): 利用健側手或輔具輔助患側手進行各方向的運動。
      • 等長收縮運動: 增強 旋轉袖肌群肩胛骨控制肌肉 的力量。
  • 第三階段(術後 12 週以後):
    • 目標: 恢復完整功能、重返運動。
    • 物理治療重點:
      • 阻力訓練: 增加 旋轉袖肌群肩胛骨控制肌肉 的力量。
      • 本體感覺訓練: 增強肩關節的 本體感覺, 提高關節的穩定性。
      • 功能性訓練: 模擬日常生活或運動中的動作, 訓練肩關節在實際情境下的控制能力。
      • 重返運動計畫: 依據個人的運動目標, 制定循序漸進的重返運動計畫。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的 #物理治療師 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 制定個人化的 物理治療 計畫, 幫助您安全有效地恢復肩關節功能, 重返健康生活!

#肩關節脫位物理治療 #手術後復健 #動作治療 #徒手治療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自我保健運動

 

除了 物理治療 外,您也可以在家進行一些簡單的 自我保健運動, 幫助緩解疼痛、促進恢復:

  1. 肩胛骨活動運動(Scapular Setting Exercises):
    • 肩胛骨內收(Scapular Retraction): 雙手自然下垂, 將肩胛骨向後夾緊, 維持 5 秒, 重複 10-15 次。
    • 肩胛骨下壓(Scapular Depression): 雙手自然下垂, 將肩胛骨向下壓, 維持 5 秒, 重複 10-15 次。
    • 肩胛骨上旋(Scapular Upward Rotation): 雙手向上伸直, 盡量向上抬高, 感覺肩胛骨向上旋轉, 維持 5 秒, 重複 10-15 次。
  2. 肩關節伸展運動(Shoulder Stretching Exercises):
    • 後側關節囊伸展(Posterior Capsule Stretch): 將患側手臂向對側肩膀方向伸直, 再用另一隻手輕輕將手肘向身體方向拉, 感覺肩膀後側有伸展感, 維持 20-30 秒, 重複 3-5 次。
    • 胸大肌伸展(Pectoralis Major Stretch): 將雙手扶在門框或牆角, 身體向前傾, 感覺胸部有伸展感, 維持 20-30 秒, 重複 3-5 次。
  3. 按摩放鬆:
    • 按摩小球(Massage Ball): 將按摩小球放在肩關節周圍的肌肉上, 利用身體的重量輕輕按壓, 尋找壓痛點, 並在壓痛點上停留 20-30 秒, 幫助放鬆肌肉。
    • 泡棉滾筒(Foam Roller): 將泡棉滾筒放在背部, 滾動肩胛骨周圍的肌肉, 幫助放鬆肌肉。

#肩關節自我保健 #肩胛骨活動 #肩關節伸展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除了 物理治療自我保健運動 外, 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模式, 也能幫助肩關節恢復, 預防再次 脫位:

  1. 維持良好姿勢:
    • 抬頭挺胸: 避免 圓肩駝背, 保持肩胛骨在正確的位置。
    • 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 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 伸展肩關節周圍的肌肉。
    • 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 確保電腦螢幕高度適中, 手肘有適當的支撐, 減少肩關節的壓力。
  2. 正確的運動方式:
    • 運動前暖身: 充分 暖身 可以增加肌肉的彈性與關節的活動度, 減少運動傷害的風險。
    • 循序漸進: 運動強度應 循序漸進, 避免一下子 нагрузка 過重。
    • 注意運動技巧: 學習正確的運動技巧, 減少不必要的肩關節壓力。
    • 避免過度使用肩關節: 避免長時間或頻繁地進行需要手臂高舉過頭的活動。
  3. 正確的動作模式:
    • 搬重物時: 盡量靠近身體, 運用腿部力量, 避免過度使用手臂力量。
    • 高舉物品時: 踩穩腳步, 保持身體平衡, 避免肩關節過度伸展。
    • 避免突然用力: 在進行任何動作前, 先評估自身能力, 避免突然用力, 造成肩關節受傷。

注意代償動作:

在肩關節活動受限時, 身體可能會出現 代償動作, 藉由其他關節或肌肉來完成動作。 長期下來, 代償動作 會造成其他部位的負擔, 甚至引起新的疼痛。 因此, 應盡量避免以下 代償動作:

  • 聳肩: 在手臂抬高時, 利用 斜方肌 代替 旋轉袖肌群 的功能。
  • 彎腰: 在手臂向前伸時, 利用彎腰代替肩關節的活動。
  • 身體側傾: 在手臂向側邊伸時, 利用身體側傾代替肩關節的活動。

#肩關節正確姿勢 #肩關節正確運動 #肩關節代償動作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肩關節脫位 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疾病。 如果您有 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反覆脫位 等症狀, 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透過 物理治療自我保健運動, 以及維持正確的姿勢與動作模式, 您可以有效地恢復 肩關節 功能, 擺脫 脫位 的困擾, 重拾健康生活!#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提醒您, 預防勝於治療, 平時應注意肩關節的保養, 避免過度使用或不當施力, 才能遠離 肩關節脫位 的風險!

 

問與答

 

Q1: 肩關節脫位一定要開刀嗎?A1: 不一定。 如果是第一次 脫位, 且沒有合併其他嚴重損傷, 通常可以先嘗試保守治療。 但如果反覆 脫位, 或合併骨折、韌帶撕裂等情況, 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Q2: 手術後多久可以開始物理治療?A2: 一般來說, 術後 1-2 週即可開始 物理治療, 但具體時間需由醫師評估傷口癒合情況後決定。

Q3: 物理治療會很痛嗎?A3: 物理治療 過程中可能會有些許不適感, 但 #物理治療師 會根據您的耐受程度調整治療強度, 盡量減輕您的不適。

Q4: 做哪些運動可以預防肩關節脫位?A4: 強化 旋轉袖肌群肩胛骨控制肌肉 的運動, 以及 本體感覺訓練, 都有助於預防 肩關節脫位

Q5: 肩關節脫位後多久可以恢復運動?A5: 恢復運動的時間因人而異, 需根據 肩關節 的穩定性、肌肉力量、運動種類等因素綜合評估。 一般來說, 術後 3-6 個月可逐漸恢復運動。

Q6: 冰敷和熱敷哪個比較好?A6: 急性期 建議 冰敷, 減輕疼痛與發炎。 亞急性期慢性期 可交替使用 冰敷熱敷, 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

Q7: 肩關節脫位會復發嗎?A7: 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與復健, 或是沒有改善不良的姿勢與動作模式, 肩關節脫位 確實有可能復發。

 

專業協助

 

如果您正為 肩關節脫位 所苦,#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擁有專業的 #物理治療師 團隊, 能夠為您提供 完整評估個人化治療計畫, 以及 詳細的衛教指導, 幫助您擺脫 肩關節脫位 的困擾, 重拾健康生活! 我們的 #物理治療師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專長於骨科術後復健、運動傷害防護與治療, 相信能為您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立即預約諮詢

 

別再讓肩關節脫位限制您的生活! 立即預約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諮詢, 讓我們為您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或透過以下方式聯繫我們:

 

參考資料

 

  •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
  • Evidence-based Orthopedics
  • Magee 6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by Hertling
  •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