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骨軟骨軟化症 Chondromalacia Patellae

膝蓋卡卡?走路爬樓梯就痛?告別髕骨軟骨軟化症,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助您重拾行動力!

 

文章大綱

  1. 前言
  2. 個案分享
  3. 疾病的介紹
  4.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5.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6.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7. 物理治療方式
  8. 自我保健運動
  9.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10.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11. 問與答
  12. 專業協助
  13. 參考資料

 

前言

 

是否常常覺得膝蓋前側隱隱作痛?尤其在爬樓梯、久坐後站起來,或是蹲下時,膝蓋就發出令人不安的「卡卡」聲響?這些惱人的症狀,是否讓你懷疑自己的膝蓋出了什麼問題,甚至影響到日常活動的意願?你可能正在經歷髕骨軟骨軟化症 (Chondromalacia Patellae) 的困擾。髕骨軟骨軟化症是一種常見的膝蓋問題,許多人因為不了解髕骨軟骨軟化症,而延誤了尋求專業物理治療的時機。別擔心!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將帶您深入了解髕骨軟骨軟化症,並提供有效的物理治療方法,幫助您擺脫髕骨軟骨軟化症的糾纏,在台北市物理治療找到重拾健康膝蓋的希望,在台北市物理治療所獲得專業照護。

 

個案分享

 

35歲的小芳是一位熱愛運動的上班族,平時喜歡跑步和爬山。近半年來,她開始感到膝蓋前側疼痛,尤其在爬樓梯或跑步下坡時更加明顯。起初她不以為意,以為只是運動後的肌肉痠痛,但疼痛感卻日益加劇,甚至在久坐辦公室後站起來時,膝蓋也會感到僵硬和疼痛,有時還會聽到「喀喀」的聲響。這讓她非常困擾,不僅影響了運動表現,連日常生活都受到限制。她曾自行購買護膝和止痛藥,但效果有限。經朋友介紹,小芳來到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尋求黃博靖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經過詳細的檢查和問診,黃物理治療師診斷小芳為髕骨軟骨軟化症,並為她量身打造了一套運動治療計畫。經過一段時間的物理治療,包含徒手治療和運動訓練,小芳的膝蓋疼痛明顯減輕,「卡卡」聲也減少了,她終於又可以開心地享受運動的樂趣。

 

疾病的介紹

 

髕骨軟骨軟化症 (Chondromalacia Patellae),又稱為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 或前膝疼痛 (anterior knee pain),是一種描述髕骨 (patella) 後方的關節軟骨 (articular cartilage) 發生軟化、磨損,甚至龜裂的病症。雖然字面上是「軟骨軟化」,但臨床上的症狀和病理變化相當複雜,並不單純只是軟骨變軟。更精確地說,髕骨軟骨軟化症通常與髕骨在股骨滑車 (trochlear groove) 中不正常的滑動或壓力分布有關。這種不正常的生物力學可能導致軟骨的逐漸退化和周圍組織的疼痛。

 

常見的症狀與徵象 (symptoms and signs):

  •  
  • 膝蓋前側或周圍的疼痛 (Anterior or peripatellar knee pain):這是最主要的症狀,疼痛的部位可能難以精確指出,患者常常會用手掌覆蓋整個膝蓋前側或用手指在髕骨周圍畫圈來描述疼痛範圍 (the "circle sign")。
  •  
  • 活動後疼痛加劇 (Pain aggravated by activity):尤其是在進行會增加髕股關節 (patellofemoral joint) 壓力的活動時,例如爬樓梯 (尤其下樓梯)、下坡、蹲下、跪姿、跑步、跳躍等。
  •  
  • 久坐後疼痛或僵硬 (Pain or stiffness after prolonged sitting):長時間屈膝坐著(例如看電影、開會),站起來時膝蓋會感到僵硬和疼痛,這又稱為「電影院症候群 (theater sign)」或「久坐症候群 (movie sign)」。
  •  
  • 膝蓋發出聲響 (Knee crepitus):在膝蓋活動時,可能會聽到或感覺到髕骨與股骨之間發出喀喀聲、磨擦聲或爆裂聲。
  •  
  • 關節腫脹 (Joint swelling):有時因關節內發炎,可能出現輕微的膝蓋腫脹。
  •  
  • 膝蓋無力或不穩定感 (Giving way or instability):少數情況下,患者可能會感覺膝蓋突然無力或有快要扭到的感覺。

 

疾病的分級 (Grading of Chondromalacia Patellae):

雖然臨床症狀與軟骨的病理變化不一定完全相關,但關節鏡檢查常將髕骨軟骨軟化的程度分為以下四級:

  •  
  • 第一級 (Grade I):軟骨表面出現腫脹和軟化。
  • 第二級 (Grade II):軟骨表面出現裂痕或水泡狀的病灶,但尚未達到軟骨下骨。
  • 第三級 (Grade III):裂痕延伸至軟骨下骨,出現明顯的軟骨缺損。
  • 第四級 (Grade IV):軟骨幾乎完全磨損,露出下方的軟骨下骨。
  •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第一級的軟骨軟化也可能引起明顯的疼痛,而部分患者即使有較嚴重的軟骨病變,症狀也可能很輕微。因此,臨床症狀的評估仍然非常重要。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髕骨 (Patella) 是一塊三角形的籽骨 (sesamoid bone),位於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腱 (quadriceps tendon) 中。它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股四頭肌的力臂 (lever arm),從而提高膝蓋伸直的力量。髕骨的後方便是覆蓋著厚厚關節軟骨 (articular cartilage) 的關節面。這個關節面與大腿骨 (femur) 下端的滑車溝 (trochlear groove) 形成髕股關節 (patellofemoral joint)

 

在膝蓋活動時,髕骨會在股骨的滑車溝內上下滑動。這個滑動的軌跡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股四頭肌的收縮方向、內側髕股韌帶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外側支持帶 (lateral retinaculum) 的張力,以及下肢的整體排列。

 

生物力學與肌動學的重點:

  •  
  • 股四頭肌 (Quadriceps Femoris):由四塊肌肉組成 (股直肌 rectus femoris、股外側肌 vastus lateralis、股內側肌 vastus medialis、股中間肌 vastus intermedius),是膝蓋伸直的主要動力來源。其中,股內側斜肌 (vastus medialis obliquus, VMO) 的走向較為內側,對於維持髕骨在滑車溝內的穩定性尤其重要。研究顯示,股內側斜肌相對於股外側肌 (vastus lateralis, VL) 的啟動時序延遲或力量不足,可能導致髕骨向外側偏移,增加髕股關節外側的壓力。
  •  
  • 下肢排列 (Lower Limb Alignment)
    • Q 角度 (Q-angle):是指連接髂前上棘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ASIS)髕骨中點的線,與連接髕骨中點脛骨粗隆 (tibial tuberosity) 的線所形成的夾角。女性由於骨盆較寬,Q 角度通常較大。過大的 Q 角度可能增加髕骨向外側移動的趨勢。
    •  
    • 足部旋前 (Foot Pronation):過度的足部旋前會導致小腿和股骨的內旋,進而增加膝蓋的內翻壓力,影響髕骨的軌跡。
    •  
    • 髖關節功能 (Hip Joint Function):髖外展肌和外旋肌的力量不足,可能導致在活動時股骨的內旋和內收,間接影響膝蓋的排列和髕骨的穩定性。
  •  
  • 關節活動與壓力 (Joint Movement and Pressure):膝蓋彎曲的角度越大,髕股關節承受的壓力也越大。例如,深蹲、跪姿或爬樓梯等動作,會顯著增加髕骨與股骨之間的接觸壓力。長時間維持屈膝姿勢,也可能導致髕股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壓迫和刺激。
  •  
  • 肌筋膜張力 (Myofascial Tension):股外側肌、髂脛束 (iliotibial band, ITB)、以及大腿後側肌群 (hamstrings) 的緊繃,都可能限制髕骨的正常活動,增加髕股關節的壓力。甚至有研究指出,股四頭肌本身的肌筋膜激痛點 (trigger points) 也可能導致肌肉抑制和功能下降,進而影響髕骨的穩定性。

 

總結來說,髕骨軟骨軟化症的發生往往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包括個體的解剖構造、肌肉力量平衡、下肢的排列、以及日常活動和運動習慣等。了解這些生物力學和肌動學的原理,有助於我們制定更有效的物理治療策略。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以下是一些可以初步自我檢查是否可能罹患髕骨軟骨軟化症的方式,但請注意,這僅為初步判斷,最終診斷仍需由專業醫療人員進行

  •  
  • 觀察疼痛的部位和時機:疼痛是否主要位於膝蓋前側或周圍?是否在爬樓梯(尤其下樓梯)、蹲下、久坐後站起等活動後加劇?
  •  
  • 注意膝蓋是否發出聲響:在膝蓋彎曲或伸直時,是否經常聽到或感覺到喀喀聲或磨擦聲?
  •  
  • 檢查是否有久坐後膝蓋僵硬的感覺:長時間坐著後,站起來時膝蓋是否感到僵硬或疼痛,需要活動一下才能緩解?
  •  
  • 進行輕微的活動測試
    •  
    • 單腳站立下蹲 (Single-leg squat):嘗試單腳輕微下蹲,觀察膝蓋是否出現疼痛或不穩定的感覺。
    •  
    • 爬幾階樓梯:注意膝蓋是否出現疼痛或不適感。
  •  
  • 按壓:輕輕按壓髕骨周圍或後方,看是否有明顯的壓痛點。
  •  

可能的症狀與徵象提醒您可能罹患髕骨軟骨軟化症:

  • 膝蓋前側或周圍出現慢性或間歇性的疼痛。
  • 特定的活動(如爬樓梯、蹲下)會誘發或加劇疼痛。
  • 久坐後膝蓋感到僵硬或疼痛。
  • 膝蓋活動時常發出聲響。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膝蓋疼痛的原因有很多,髕骨軟骨軟化症需要與以下一些常見的膝蓋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  
  • 髕骨肌腱病變 (Patellar tendinopathy):疼痛通常位於髕骨下緣的髕骨肌腱 (patellar tendon),在跳躍等爆發力動作時更明顯。
  •  
  • 股四頭肌腱病變 (Quadriceps tendinopathy):疼痛位於髕骨上緣的股四頭肌腱。
  •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Knee osteoarthritis):通常影響整個膝關節,疼痛範圍較廣,可能伴隨早晨僵硬。
  •  
  • 半月板損傷 (Meniscus tear):疼痛位置通常在膝關節內側或外側的關節線附近,可能伴隨關節卡住或鎖死的感覺。
  •  
  • 內側皺襞症候群 (Medial plica syndrome):疼痛位於髕骨內側,按壓時可能感到一條緊繃的帶狀物。
  •  
  • 鵝足肌腱炎/滑囊炎 (Pes anserinus tendinopathy/bursitis):疼痛位於膝蓋內下方。
  •  
  • 脂肪墊夾擠症候群 (Fat pad impingement):疼痛位於髕骨下緣深處।

 

若您有上述任何症狀或疑慮,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如骨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評估和診斷,切勿自行判斷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專業物理治療師能夠為您進行詳細的檢查,並提供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髕骨軟骨軟化症的成因複雜,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引發因素:

  •  
  • 生物力學異常 (Biomechanical Abnormalities):
    •  
    • 股四頭肌肌力不平衡 (Quadriceps muscle imbalance):尤其是股內側斜肌 (VMO) 相對股外側肌 (VL) 的力量不足或啟動時序異常,導致髕骨在滑動時容易向外側偏移,增加外側軟骨的壓力。
    •  
    • 過大的 Q 角度 (Excessive Q-angle):可能增加髕骨外翻的趨勢,導致髕股關節受力不均。
    •  
    • 下肢排列異常 (Malalignment of the lower extremity):例如膝外翻 (genu valgum)、膝反屈 (genu recurvatum)、或髕骨過高 (patella alta) 或過低 (patella baja)。
    •  
    • 足部生物力學異常 (Abnormal foot biomechanics):如過度旋前 (excessive pronation) 可能導致小腿和股骨的內旋,影響膝蓋的排列。
    •  
    • 髖關節功能障礙 (Hip joint dysfunction):髖外展肌和外旋肌力量不足,可能導致股骨的內旋和內收,間接影響膝蓋的穩定性।
  •  
  • 過度使用與運動訓練不當 (Overuse and Improper Training):
    •  
    • 高衝擊性運動 (High-impact activities):頻繁的跳躍、跑步、或需要快速變換方向的運動,會對髕股關節造成較大的壓力。
    •  
    • 運動強度或頻率突然增加 (Sudden increase in training intensity or frequency):身體尚未適應,容易導致關節負荷過大。
    •  
    • 熱身不足或伸展不足 (Insufficient warm-up or stretching):肌肉的柔軟度和延展性不足,可能影響關節的活動度和穩定性。
    •  
    • 錯誤的運動技巧 (Incorrect exercise technique):例如深蹲時膝蓋過度向前超出腳尖,會增加髕股關節的壓力。
  •  
  • 外傷 (Trauma):
    •  
    • 直接撞擊 (Direct blow to the patella):可能直接損傷髕骨後方的軟骨。
    •  
    • 髕骨脫位或半脫位 (Patellar dislocation or subluxation):可能對軟骨造成撕裂或損傷।
  •  
  • 肌肉緊繃 (Muscle Tightness):
    •  
    • 股四頭肌 (Quadriceps)
    •  
    • 大腿後側肌群 (Hamstrings)
    •  
    • 髂脛束 (Iliotibial band)
    •  
    • 小腿後肌 (Calf muscles) 這些肌肉的緊繃可能限制髕骨的正常活動,增加髕股關節的壓力。
  •  
  • 其他因素 (Other Factors):
    •  
    • 年齡 (Age):雖然好發於年輕人和運動員,但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軟骨也可能自然退化。
    •  
    • 性別 (Gender):女性由於骨盆結構、Q 角度較大、以及肌肉力量相對較弱等因素,發生率較高。
    •  
    • 體重過重 (Excess body weight):增加膝蓋關節的整體負荷।
    •  
    • 內科疾病 (Medical conditions):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等可能影響關節軟骨的健康。
    •  
    • 遺傳因素 (Genetic predisposition):可能存在家族性的關節軟骨脆弱性。

 

了解這些可能的原因,有助於我們採取預防措施,並在物理治療過程中針對相關的風險因素進行調整。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會仔細評估您的狀況,找出最可能的原因,並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

 

物理治療方式

髕骨軟骨軟化症物理治療目標是減輕疼痛和腫脹、改善關節活動度、增強相關肌肉力量、恢復正常的生物力學、以及預防復發। 物理治療的方法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和病程階段(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而有所不同。

 

一、急性期 (Acute Phase):主要目標是減輕疼痛和發炎。

  •  
  •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 溫和的關節活動 (Gentle joint mobilizations):在無痛範圍內進行輕柔的膝關節活動,維持關節的活動度,避免僵硬。例如:
      •  
      • 踝泵運動 (Ankle pumps):躺姿或坐姿,緩慢地將腳尖朝上和朝下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預備動作:平躺或坐於椅子上,膝蓋可微彎。動作:緩慢且重複地將腳尖朝向自己(背屈),再將腳尖朝下(蹠屈)。注意發力:主要使用小腿肌肉發力,動作應緩慢且穩定。避免代償:避免使用大腿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力量。
    •  
    • 等長收縮 (Isometric exercises):在不引起疼痛的角度下進行股四頭肌和腿後肌的等長收縮,維持肌肉張力,減輕肌肉萎縮。例如:
      •  
      • 靠牆靜態股四頭肌收縮 (Wall sits - isometric hold):背靠牆壁,雙腳與肩同寬,膝蓋彎曲約 20-30 度,維持此姿勢一段時間。預備動作:背靠牆壁站立,雙腳與肩同寬,腳跟約離牆一步距離。動作:緩慢地彎曲膝蓋,身體沿牆壁下滑,直到膝蓋彎曲約 20-30 度(或不引起疼痛的角度)。維持此姿勢一段時間。注意發力:感受大腿前側肌肉的收縮。避免代償:避免身體前傾或過度彎曲膝蓋。
  •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 軟組織放鬆 (Soft tissue release):針對緊繃的股四頭肌、大腿後側肌群、髂脛束等進行輕柔的按摩或筋膜放鬆,減輕周圍組織的壓力。黃博靖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專業的徒手技巧,例如肌筋膜鬆動術 (myofascial release)。
    •  
    • 髕骨鬆動術 (Patellar mobilization):輕柔地鬆動髕骨,改善其活動度和排列,減輕髕股關節的壓力。例如:
      •  
      • 內外側滑動 (Medial-lateral glide):治療師將髕骨輕柔地向內側和外側推動,改善其在滑車溝內的活動度。

 

二、亞急性期 (Subacute Phase):主要目標是逐步恢復關節活動度、增強肌力、並開始矯正生物力學異常。

  •  
  •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 主動關節活動 (Active range of motion exercises):在無痛範圍內主動進行膝關節的彎曲和伸直,恢復正常的活動度。
      •  
      • 坐姿抬腿 (Seated knee extension):坐於椅子上,緩慢地將小腿向上抬起,伸直膝蓋,再緩慢放下。預備動作:端坐在椅子上,雙腳自然垂放於地面。動作:緩慢地將一條腿的小腿向上抬起,直到膝蓋伸直,感受大腿前側肌肉的收縮。然後緩慢地將小腿放回地面。注意發力:主要使用大腿前側肌肉發力。避免代償:避免身體後仰或聳肩。
    •  
    • 低強度肌力訓練 (Low-intensity strengthening exercises):逐步開始訓練股四頭肌、腿後肌、以及髖關節周圍的肌肉。
      •  
      • 短弧股四頭肌訓練 (Short-arc quadriceps exercises):在膝蓋彎曲較小的範圍內(例如 0-30 度)進行股四頭肌訓練,減少髕股關節的壓力。可以使用彈力帶或輕重量。預備動作:坐於椅子上,腳跟踩地,膝蓋彎曲約 90 度。動作:緩慢地將小腿向上抬起,伸直膝蓋至約 30 度,感受大腿前側肌肉的收縮。然後緩慢地將小腿放回起始位置。注意發力:主要使用大腿前側肌肉發力。避免代償:避免身體晃動或使用慣性。
      •  
      • 腿後肌彎舉 (Hamstring curls):可以使用彈力帶或在訓練器材上進行。預備動作:俯臥於地面或器材上,雙腿伸直。動作:緩慢地彎曲膝蓋,將腳跟朝向臀部抬起,感受大腿後側肌肉的收縮。然後緩慢地將腿放回起始位置。注意發力:主要使用大腿後側肌肉發力。避免代償:避免腰部抬起或身體晃動。
      •  
      • 髖外展訓練 (Hip abduction exercises):可以使用彈力帶。預備動作:側躺於地面,下方腿彎曲以保持穩定,上方腿伸直。動作:緩慢地將上方腿向上抬起,感受臀部外側肌肉的收縮。然後緩慢地將腿放回起始位置。注意發力:主要使用臀部外側肌肉發力。避免代償:避免身體向後傾斜或腿部向前彎曲。
    •  
    • 閉鏈運動 (Closed-chain exercises):在運動過程中腳或手固定在地面或其他固定物體上的運動,例如:
      •  
      • 迷你深蹲 (Mini-squats):雙腳與肩同寬,輕微彎曲膝蓋約 20-30 度,保持背部挺直。預備動作:雙腳與肩同寬站立,身體保持正直。動作:緩慢地彎曲膝蓋,身體重心向後,如同要坐下一般,但僅彎曲約 20-30 度。保持背部挺直,膝蓋不應超過腳尖。然後緩慢地站直。注意發力:感受大腿和臀部肌肉的共同參與。避免代償:避免膝蓋過度向前或向內/外傾斜,以及背部彎曲。
      •  
      • 階梯踩踏 (Step-ups):使用低矮的階梯或踏板。預備動作:站立於階梯前方。動作:一隻腳踩上階梯,然後將另一隻腳也抬上階梯。然後先將踩上階梯的腳放下,再放下另一隻腳。注意發力:主要使用踩上階梯那條腿的大腿和臀部肌肉發力。避免代償:避免身體晃動或使用慣性。可以進行前跨 (front step-ups)、側跨 (side step-ups) 和後跨 (back step-ups)。
      •  
      • 弓箭步 (Lunges):向前或向後跨步。預備動作:雙腳與肩同寬站立。動作:向前跨出一大步,彎曲前後膝蓋至約 90 度,前膝不應超過腳尖,後膝不應觸地。保持身體挺直。然後推動前腳站回起始位置。換腳重複。可以進行前弓箭步 (forward lunges) 和後弓箭步 (backward lunges)。
  •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 持續進行軟組織放鬆和髕骨鬆動術,根據患者的反應調整力度和方向。
    •  
    • 關節鬆動術 (Joint mobilization):若發現膝關節或其他相關關節(如踝關節、髖關節)活動受限,物理治療師可能會進行更進階的關節鬆動術,以恢復正常的關節力學。

 

三、慢性期 (Chronic Phase):主要目標是增強肌力耐力、改善功能性活動、矯正生物力學異常、以及預防復發。

  •  
  •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 進階肌力訓練 (Progressive strengthening exercises):逐步增加訓練的強度和難度,可以使用較大的重量、更多的次數、或更複雜的動作。
      •  
      • 深蹲 (Squats):根據個人情況調整深度。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膝蓋不應過度向前或向內/外傾斜。
      •  
      • 硬舉 (Deadlifts):訓練全身肌力,有助於穩定下肢。需確保動作正確。
      •  
      • 登階運動 (Stair climbing):模擬日常活動,增強肌力耐力。
      •  
      • 功能性訓練 (Functional training):模擬跑步、跳躍、蹲起等日常或運動中需要的動作模式。
      •  
      • 本體感覺訓練 (Proprioceptive training):訓練身體的平衡感和關節位置覺,例如單腳站立、平衡板訓練等。
      •  
      • 增強式訓練 (Plyometric exercises):例如跳箱、跳繩等,提高肌肉的爆發力(在症狀完全緩解且肌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才能開始)。
    •  
    • 開鏈與閉鏈運動的結合 (Combination of open and closed-chain exercises):研究顯示,閉鏈運動通常能更有效地減輕髕股關節的壓力,但在某些情況下,適當的開鏈運動也有助於訓練特定的肌肉。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設計合適的運動組合। 例如,可以在閉鏈的迷你深蹲後,加入開鏈的坐姿抬腿。
  •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 根據需要繼續進行軟組織放鬆和關節鬆動術。
    •  
    • 貼紮 (Taping)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髕骨貼紮 (patellar taping) 技術,幫助改善髕骨的軌跡,減輕疼痛,並促進肌肉的激活。例如,內側滑動貼紮 (medial glide taping)。然而,髕骨貼紮的功能性效果目前仍有爭議。
    •  
    • 穿戴式輔具 (Bracing):在某些情況下,物理治療師可能會建議使用髕股關節護具 (patellofemoral bracing),以提供額外的支撐和穩定性।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黃博靖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個別情況,包括疼痛程度、功能受限、以及生物力學評估結果,制定一套全面且循序漸進的物理治療計畫。我們強調主動參與和運動治療的重要性,幫助您建立長期的自我管理能力。

 

閉鏈與開鏈運動在髕骨軟骨軟化症治療中的應用

 

髕骨軟骨軟化症運動治療中,「閉鏈運動」(Closed Kinetic Chain Exercises, CKC)和「開鏈運動」(Open Kinetic Chain Exercises, OKC)是兩種常見的運動形式。

  •  

  • 閉鏈運動指的是在運動過程中,遠端肢體(通常是腳或手)固定在一個表面上,身體的其他部分則相對移動。例如:

    •  
    • 深蹲(Squats)
    • 靠牆滑動(Wall Slides)
    • 階梯運動(Step-ups)
    • 弓箭步(Lunges)
    • 腿部推舉(Leg Press)

     

  • 閉鏈運動被認為可以提供更高的關節穩定性,並更接近日常功能性活動。對於髕骨軟骨軟化症的早期治療,閉鏈運動(例如半蹲 semi-squat)通常被認為比開鏈運動(例如主動直抬腿 active straight leg raise, ASLR)更能有效緩解疼痛

  •  

  • 開鏈運動則是指在運動過程中,遠端肢體可以自由移動,沒有固定在一個表面上。例如:

    •  
    • 坐姿抬腿伸直(Seated Knee Extension)
    • 趴姿抬腿彎曲(Prone Knee Flexion)
    • 直抬腿(Straight Leg Raise, SLR)

     

  • 開鏈運動可以更精確地針對特定肌肉群進行強化。在髕骨軟骨軟化症的治療中,開鏈運動可以更獨立地強化股四頭肌,但需要注意避免在較大的膝蓋彎曲角度下進行高阻力的伸直運動,因為這可能會增加髕骨股骨關節的壓力。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巧妙地運用閉鏈和開鏈運動,設計出最適合您的運動治療方案。研究顯示,針對前十字韌帶損傷(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deficiency)患者的綜合復健計畫中,閉鏈與開鏈運動的運用也各有優勢。

 

髕骨貼紮對於改善髕骨軟骨軟化症的效果

 

髕骨貼紮Patellar Taping)是髕骨軟骨軟化症常用的物理治療技術之一。它最早由 McConnell 在 1986 年提出,作為一種物理治療方法。髕骨貼紮的目的在於:

  •  
  • 改善髕骨的排列(patella alignment)和運動軌跡,使其在股骨滑車中更順暢地滑動。
  •  
  • 減少髕骨股骨關節的壓力(patellofemoral joint stress)和疼痛。
  •  
  • 促進內側股四頭肌斜肌VMO)的活化,使其在強化運動中更好地發力。研究顯示,髕骨貼紮可以增加內側股四頭肌斜肌的活動
  •  
  • 提供支持和穩定性

 

McConnell 貼紮技術是其中一種廣泛應用的方法。它通常使用較硬的運動貼布,透過特定的方向和張力,來調整髕骨的位置和角度。評估髕骨的位置是進行貼紮前的重要步驟。McConnell 貼紮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 內移貼紮(Medial Glide Taping):將髕骨向內側輕輕拉動並固定。X 光檢查顯示內移貼紮可以改變髕骨的位置
  •  
  • 內旋貼紮(Medial Tilt Taping)。
  •  
  • 減少髕骨向上貼紮(Inferior Glide Taping)。

 

儘管臨床上髕骨貼紮常被使用,但其功能上的實際效果仍存在一些爭議。一些研究顯示,治療性髕骨貼紮可以改變內側和外側股四頭肌的活化時機減少疼痛,並改善運動表現。然而,也有研究發現,髕骨貼紮並不會改變爬樓梯時股四頭肌的肌電圖活動幅度。一篇針對髕股關節疼痛症候群的系統性回顧也指出,髕骨貼紮的療效需要更多高質量的研究來支持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情況,判斷是否適合使用髕骨貼紮,並結合其他物理治療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持續使用低位弓形貼紮可以增加站立時的足弓高度

 

穿戴護具對髕骨軟骨軟化症的幫助

 

髕骨護具Patellar Bracing)是另一種保守治療方法,有時會用於髕骨軟骨軟化症的管理。護具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有:

  •  
  • 髕骨束帶(Patellar Tendon Straps):施加壓力在髕骨韌帶上,可能減輕髕骨股骨關節的壓力。
  •  
  • 髕骨穩定型護具(Patellar Tracking Braces):設計用於控制髕骨的運動,防止過度外移或不穩。
  •  
  • 髕骨股骨關節型護具(Patellofemoral Braces):提供更全面的支撐和穩定性。

 

研究顯示,護具可能會影響髕骨的排列(patella alignment)和髕骨股骨關節的接觸面積(patellofemoral joint contact area)。有些護具被認為可以減少自由行走和快速行走時髕骨股骨關節的壓力(patellofemoral joint stress during free and fast walking)。然而,對於髕骨護具治療髕股關節疼痛症候群的有效性,研究結果並不一致。一些研究發現,護具可以減輕疼痛並改善功能,但也有研究指出,物理治療可能比單獨使用護具更有效。此外,髕骨護具可能會影響股四頭肌在等速運動中的肌電圖活動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會評估您是否適合使用護具,並建議合適的類型和穿戴方式。通常護具會作為物理治療計畫的輔助措施,而不是單獨的治療方法。

 

步態再訓練在髕骨軟骨軟化症的應用

 

步態再訓練Gait Retraining)是一種針對髕股關節疼痛症候群物理治療方法。透過分析患者的步態特徵(kinematic gait characteristics),找出可能導致或加重疼痛的異常運動模式,例如過度的髖關節內收(hip adduction)或內旋,以及膝關節內翻(knee valgus)等。

步態再訓練的目標是教導患者調整其走路或跑步的方式,例如:

  •  
  • 增加步頻,縮短步幅。
  • 減少髖關節內收和內旋
  • 改善軀幹的穩定性
  • 更注意膝蓋的對齊
  •  

研究顯示,即時的步態再訓練可以影響髖關節的運動學(hip kinematics),減輕疼痛並改善髕股關節疼痛症候群患者的功能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會運用專業的觀察和分析技巧,結合指導和回饋,幫助您學習更有效率且減少膝蓋負擔的步態模式。

 

體重控制與營養在髕骨軟骨軟化症管理中的角色

 

體重控制對於管理髕骨軟骨軟化症至關重要。「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的病人,因為疼痛使得他們的活動受限等所造成的,在有氧運動方面的能力 aerobic capacity 會下降」。肥胖患者更容易面臨骨性關節炎的問題。額外的體重會顯著增加膝關節的負擔,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因此,減輕體重可以有效減輕膝蓋的壓力,減緩軟骨退化的速度,並改善疼痛和功能

 

營養在關節健康中也扮演著一定的角色。雖然沒有特定的飲食可以直接治療髕骨軟骨軟化症,但均衡的飲食攝取足夠的抗氧化劑抗發炎食物,以及維持健康的體重,對於整體關節健康都是有益的。營養學者的介入可能對肥胖的骨性關節炎患者有所幫助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可能會與營養師合作,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飲食建議和體重管理方案。

 

自我保健運動

 

除了在物理治療所接受專業治療外,您也可以在家進行一些簡單的自我保健運動,幫助緩解疼痛和維持功能:

  •  
  • 伸展運動 (Stretching Exercises):
    •  
    • 股四頭肌伸展 (Quadriceps stretch):站立,單手扶牆或椅子保持平衡,另一手抓住同側腳踝,將腳跟拉向臀部,感受大腿前側的伸展。保持 20-30 秒,重複 2-3 次。
    •  
    • 大腿後側肌群伸展 (Hamstring stretch):坐姿,雙腿向前伸直,彎曲身體向前,盡量用手觸摸腳尖,感受大腿後側的伸展。保持 20-30 秒,重複 2-3 次。
    •  
    • 髂脛束伸展 (Iliotibial band stretch):站立,將要伸展的腿向後交叉在另一條腿的後方,身體向對側側彎,感受大腿外側的伸展。保持 20-30 秒,重複 2-3 次。
    •  
    • 小腿後肌伸展 (Calf stretch):面向牆壁或穩固的物體,雙手扶牆,一腳在前彎曲,後腳伸直,腳跟踩地,感受小腿後側的伸展。保持 20-30 秒,重複 2-3 次。可以屈膝進行,伸展小腿深層肌肉 (soleus muscle)。
  •  
  • 按摩 (Massage):
    •  
    • 使用按摩小球 (Massage ball)
      • 股四頭肌按摩:俯臥,將按摩球放在大腿前側疼痛或緊繃的部位,利用身體的重量輕輕按壓並滾動。
      • 大腿後側肌群按摩:坐姿,將按摩球放在大腿後側疼痛或緊繃的部位,利用手或身體的移動來滾動按摩球。
    •  
    • 使用泡棉滾筒 (Foam roller)
      • 股四頭肌放鬆:俯臥,將泡棉滾筒放在大腿前側,利用雙手支撐身體,前後滾動。
      • 大腿後側肌群放鬆:坐姿,將泡棉滾筒放在大腿後側,利用雙手支撐身體,前後滾動。
      • 髂脛束放鬆:側躺,將泡棉滾筒放在大腿外側,利用雙手支撐身體,上下滾動。
      • 小腿後肌放鬆:坐姿,將泡棉滾筒放在小腿後側,利用雙手支撐身體,前後滾動。
    •  
    • 自我按摩:可以使用手指或手掌輕輕按摩髕骨周圍的軟組織,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緊繃感。

 

進行自我保健運動時,應注意動作輕柔,避免引起明顯疼痛。若在運動過程中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並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正確的姿勢、運動模式和動作技巧,對於髕骨軟骨軟化症的恢復和預防復發至關重要।

  •  
  • 正確的坐姿 (Correct Sitting Posture):
    • 避免長時間維持屈膝姿勢。
    • 若需長時間坐著,建議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一下,伸展膝蓋。
    • 調整座椅高度,使膝蓋彎曲約 90 度,雙腳平放於地面。避免座椅過低或過高。
  •  
  • 正確的站姿 (Correct Standing Posture):
    • 保持身體重心平均分布在雙腳上,避免單腳站立時間過長。
    • 避免膝蓋過度伸直或鎖死 (knee hyperextension)。
  •  
  • 正確的行走與爬樓梯方式 (Correct Walking and Stair Climbing Techniques):
    • 行走時保持步伐自然,避免過度跨步。
    • 上樓梯時,盡量使用大腿和臀部的力量,避免過度依賴膝蓋的力量。
    • 下樓梯時,身體重心稍微向後,並緩慢地控制膝蓋彎曲的角度,避免膝蓋承受過大的衝擊力。可以側身下樓梯,減輕膝蓋壓力。
  •  
  • 正確的運動技巧 (Correct Exercise Techniques):
    • 在進行任何運動前,務必充分熱身,增加肌肉和關節的活動度।
    • 運動強度應循序漸進,避免突然增加負荷।
    • 學習正確的運動技巧,例如深蹲時膝蓋不應過度向前超出腳尖,弓箭步時保持身體穩定。
    • 避免進行會引起膝蓋明顯疼痛的運動或動作।
    • 選擇對膝蓋衝擊較小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自行車、快走等।
    • 加強核心肌群的訓練,有助於維持身體的穩定性,減少下肢的代償।
  •  
  • 避免不良的動作習慣 (Avoid Poor Movement Habits):
    • 避免頻繁的深蹲或跪姿動作।
    • 避免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例如翹二郎腿。
    • 搬重物時,應保持正確的姿勢,利用腿部力量,避免腰部和膝蓋承受過大的壓力。

 

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姿勢和動作習慣需要時間和 সচেতনতা (awareness)。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會指導您如何在各種活動中維持正確的生物力學,減少髕股關節的壓力,促進康復並預防復發。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髕骨軟骨軟化症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膝蓋問題。早期的症狀可能不明顯,但若不加以重視,可能會影響您的日常生活和運動能力。請記住,物理治療是管理髕骨軟骨軟化症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專業的評估和個人化的治療計畫,您可以有效地減輕疼痛、改善功能、並重拾 активный (active) 的生活。

  •  
  • 及早尋求專業評估:若您有膝蓋前側疼痛、活動時發出聲響、或久坐後僵硬等症狀,請儘早諮詢骨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
  • 積極參與治療物理治療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您的積極參與和配合。請確實執行物理治療師指導的運動和自我保健計畫。
  • 注意日常姿勢與動作:養成良好的姿勢和動作習慣,避免增加髕股關節壓力的活動。
  • 循序漸進恢復運動:在症狀緩解後,恢復運動應循序漸進,避免過度負荷。
  • 耐心與恆心髕骨軟骨軟化症的康復需要時間和耐心,請不要灰心,持之以恆地進行物理治療和自我保健。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黃博靖物理治療師以及所有專業團隊,都非常樂意為您提供最專業、最貼心的服務,幫助您擺脫髕骨軟骨軟化症的困擾,重新享受健康、充滿活力的生活!

 

問與答

 

  • 問題:髕骨軟骨軟化症一定要開刀嗎?
  • 答案:大多數的髕骨軟骨軟化症可以透過保守治療,尤其是物理治療得到有效的改善,不需要手術。手術通常只在保守治療無效,且有明確的結構性問題時才會考慮。
  •  
  • 問題:物理治療需要多久時間才會有效果?
  • 答案:治療效果因人而異,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個人反應和配合度。通常在開始物理治療的幾週內,疼痛可能會有所緩解,但要達到顯著的改善和恢復功能,可能需要數週至數月的時間,並且需要持之以恆地進行。
  •  
  • 問題:運動會不會讓髕骨軟骨軟化症更嚴重?
  • 答案:適當的運動是物理治療的重要部分,有助於強化肌肉、穩定關節。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運動種類和強度,並避免加重疼痛的活動。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運動是安全且有效的
  • 問題:髕骨貼紮可以完全解決我的問題嗎?
  • 答案:髕骨貼紮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方法,幫助改善髕骨排列、減輕疼痛和促進肌肉活化,但通常不會是單一的解決方案。它需要與運動治療和其他物理治療技術結合使用,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  
  • 問題:我可以在家裡自己做哪些運動?
  • 答案: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評估結果,教導您適合在家進行的伸展和強化運動。常見的包括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大腿後肌伸展、靠牆滑動、側抬腿等。務必按照物理治療師的指導進行,並注意疼痛反應。
  •  
  • 問題:如果我不治療,髕骨軟骨軟化症會自己好嗎?
  • 答案:有些輕微的症狀可能會隨著時間有所緩解,但如果沒有找出根本原因並進行適當的處理,例如肌肉無力、排列不良等問題持續存在,症狀很可能會反覆發作,甚至加重。建議尋求專業的評估和治療。
  •  
  • 問題:髕骨軟骨軟化症會變成退化性關節炎嗎?
  • 答案:長期的髕骨軟骨磨損和不正常的壓力可能會加速關節的退化,增加未來發生髕股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風險。透過積極的物理治療和自我管理,可以減緩這個過程。

 

專業協助

 

如果您正受到髕骨軟骨軟化症的困擾,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擁有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團隊,包括黃博靖物理治療師,我們提供專業的物理治療評估和個別化治療計畫。我們的服務包括:

  •  
  • 詳細的臨床評估,找出您的問題根源。
  • 客製化的運動治療方案,強化肌力、改善活動度。
  • 專業的髕骨貼紮技術,輔助改善髕骨排列。
  • 舒適的治療環境和先進的儀器設備。
  • 居家運動指導和自我管理建議。
  •  

請不要讓膝蓋疼痛限制您的生活!歡迎您隨時與我們聯繫,預約諮詢或治療:

讓我們幫助您擺脫「卡卡膝」,重拾靈活健康的行動力!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髕骨軟骨軟化症 #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運動治療 #膝蓋疼痛

 

參考資料

 

  • Brukner & Khan’s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 Evidence-based Orthopedics
  • Functional Anatomy_ Musculoskeletal Anatomy, Kinesiology, and Palpation for Manual Therapists (LWW Massage Therapy & Bodywork Educational Series)
  • Kinesiology_ The Mechanics and Pathomechanics of Human Movement
  • Magee 6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David J.
  •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by Hertling
  •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3th
  • Netter’s Sports Medicine
  •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 Sports Injuries_ Preven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 Textbook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 (4 Volumes)
  •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6th
  • essential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musculoskeletal-disorders-pain-and-rehabilitation-4e-2018-elsevi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