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自我放鬆肌肉區,包含伸展與使用泡棉滾筒 > 骨盆髖部與大腿
文章分類Article
告別股內側肌激痛點的困擾 大腿內側痠痛,難道是「它」在作怪?
深入了解股內側肌的秘密,從激痛點到轉移痛,教你自我檢測與緩解
前言
大腿內側總是隱隱作痛,讓你走路、運動都覺得卡卡嗎?股內側肌的痠痛,常常讓人誤以為是關節問題,但其實很可能是股內側肌上的激痛點在搞鬼!股內側肌的激痛點不僅會導致局部疼痛,還會將疼痛轉移到其他部位,影響你的日常生活。你是否也正受股內側肌的困擾呢?
個案分享
一位熱愛跑步的王先生,最近發現大腿內側總是隱隱作痛,尤其是在跑完步後更加明顯。他原本以為是運動過度造成的肌肉痠痛,但休息幾天後疼痛依舊,甚至開始影響到他的走路姿勢。經由朋友介紹,王先生來到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經過詳細的檢查,物理治療師發現王先生的股內側肌有明顯的激痛點,這些激痛點正是造成他大腿內側疼痛的元兇。經過數次的徒手治療和運動訓練,王先生的股內側肌疼痛終於獲得緩解,又能開心地享受跑步的樂趣了。
肌肉介紹
股內側肌,是位於大腿內側的一塊肌肉,屬於內收肌群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使大腿內收,也就是將大腿往身體中線靠近。股內側肌的位置從恥骨下方延伸至股骨內側,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動作,如走路、跑步、跨步、蹲下等都會使用到這塊肌肉。由於股內側肌參與了許多日常活動,加上現代人久坐、姿勢不良等習慣,使得它很容易產生激痛點,進而引發疼痛與不適。
肌肉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股內側肌的收縮會直接影響髖關節的活動。當股內側肌收縮時,主要會產生以下動作:
- 髖關節內收(Hip Adduction): 這是股內側肌最主要的功能,將大腿往身體中線拉近。這個動作在我們走路時維持身體平衡、跨步或側向移動時扮演重要角色。
- 髖關節屈曲(Hip Flexion)的輔助: 股內側肌也會協助髖關節的屈曲,尤其是在髖關節屈曲的初期階段。
- 髖關節外旋(External Rotation)的輔助: 股內側肌也會些微的輔助髖關節外旋的動作。
股內側肌的肌動學非常複雜,與其他內收肌群,如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等肌肉協同作用,共同完成髖關節的各種動作。在日常活動中,股內側肌的參與程度取決於動作的幅度、速度和阻力:
- 走路和跑步: 在走路和跑步時,股內側肌主要負責在單腳站立期維持骨盆穩定,避免骨盆過度傾斜,同時控制大腿的內收,使我們能夠順利地將腿擺動到身體前方。
- 側向移動: 在側向移動,例如側滑步時,股內側肌能幫助將腿拉回身體中線,維持穩定。
- 騎自行車: 騎自行車時,股內側肌協助將腿拉近車架,並維持骨盆的穩定。
- 深蹲: 在深蹲時,股內側肌與其他內收肌群共同發力,幫助維持髖關節的穩定,並輔助下蹲和站起的動作。
股內側肌也容易因為以下原因導致功能失常:
- 久坐: 長時間坐姿會使股內側肌處於縮短狀態,導致肌肉緊繃。
- 姿勢不良: 翹腳、盤腿坐等不良姿勢會使股內側肌過度使用或不平衡,增加激痛點的發生機率。
- 運動過度: 從事需要頻繁內收大腿的運動,如足球、滑冰等,可能會因過度使用而導致股內側肌疲勞。
- 代償: 當其他肌肉無力時,股內側肌可能過度代償,導致肌肉緊繃。
- 錯誤的訓練方式: 在訓練過程中,若沒有正確的姿勢與用力方式,也可能造成肌肉過度疲勞而產生激痛點。
肌肉是否壓迫神經
股內側肌本身並不會直接壓迫神經,但由於它與閉孔神經(obturator nerve)的位置相當接近,當股內側肌的張力過高或產生激痛點時,可能會對閉孔神經造成刺激或壓迫,導致大腿內側或膝蓋內側產生麻木、刺痛感,或是疼痛感。
激痛點位置
股內側肌的激痛點,通常會出現在以下幾個部位:
- 近端(靠近鼠蹊部): 靠近恥骨起點附近,此處的激痛點較常引發髖關節前側或鼠蹊部的疼痛。
- 中段: 大腿內側中段的肌肉纖維上,此處的激痛點較常引起大腿內側中段的疼痛。
- 遠端(靠近膝蓋): 靠近股骨內上髁附近,此處的激痛點較常引起膝蓋內側或大腿內側下方的疼痛。
自我檢查時,你可以將大腿稍微外轉,並用手指按壓大腿內側,如果按壓到特別痠痛的點,且壓下去時會引發你熟悉的疼痛感,那很可能就是股內側肌的激痛點。
轉移痛模式
股內側肌的激痛點,除了會引起局部疼痛外,還會將疼痛轉移到以下部位:
- 鼠蹊部: 近端的激痛點常常會引起鼠蹊部的深層疼痛,有時會被誤認為髖關節或腹股溝的問題。
- 大腿內側: 股內側肌的轉移痛模式,最常出現在大腿內側,範圍從鼠蹊部向下延伸到膝蓋內側。
- 膝蓋內側: 遠端的激痛點可能會將疼痛轉移至膝蓋內側,使人誤以為是膝關節問題。
- 骨盆深層: 有時候,股內側肌的激痛點甚至會將疼痛轉移至骨盆深層,引起臀部或下背部的疼痛。
股內側肌的轉移痛通常比較深層、悶痛,而不是表淺、尖銳的疼痛。
常見的引發肌肉激痛點的錯誤用力方式與姿勢
以下這些不良的動作、姿勢,都容易引發股內側肌的激痛點:
- 久坐不動: 長時間坐著,特別是坐在沒有良好支撐的椅子上,會使股內側肌長時間處於縮短狀態,導致肌肉緊繃和激痛點的產生。
- 翹二郎腿: 這個姿勢會使一側的股內側肌長時間處於縮短狀態,另一側則被拉長,導致肌肉不平衡和激痛點的產生。
- 盤腿坐: 這個姿勢會過度拉伸股內側肌,長期下來可能會使肌肉疲勞,形成激痛點。
- 錯誤的運動姿勢: 進行深蹲、弓箭步等運動時,如果沒有正確的姿勢,可能會使股內側肌承受過多的壓力。
- 過度使用內收肌群: 從事需要頻繁內收大腿的運動,如足球、滑冰等,可能會因過度使用而導致股內側肌疲勞,進而產生激痛點。
- 突然的用力: 在沒有熱身的情況下突然用力,如搬重物或突然跨步,可能會造成股內側肌的肌肉拉傷,增加激痛點的產生機率。
- 不合腳的鞋子: 長期穿著不合腳的鞋子,可能會影響身體的整體力學,使股內側肌為了維持平衡而過度用力。
- 其他: 扁平足、長短腳、骨盆歪斜等結構性的問題,以及內科疾病,如腸躁症、骨盆腔炎、泌尿系統感染等,都可能間接影響股內側肌的張力,導致激痛點產生。
轉移痛的鑑別診斷
大腿內側和膝蓋內側的疼痛,除了股內側肌的轉移痛外,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
髖關節問題: 如髖關節炎、髖關節唇撕裂等,可能會導致鼠蹊部或大腿內側的疼痛。
- 關鍵差異: 髖關節問題通常會伴隨髖關節活動受限和關節僵硬感,而股內側肌的轉移痛則比較偏向肌肉緊繃感。
-
膝關節問題: 如膝關節炎、內側副韌帶扭傷等,可能會導致膝蓋內側的疼痛。
- 關鍵差異: 膝關節問題通常會伴隨膝關節腫脹和按壓疼痛,而股內側肌的轉移痛則比較偏向肌肉的痠痛感。
-
閉孔神經壓迫: 閉孔神經受到壓迫時,會導致大腿內側或膝蓋內側的麻木或刺痛感,與股內側肌激痛點的轉移痛症狀相似。
- 關鍵差異: 閉孔神經壓迫通常會出現明顯的麻木感和感覺異常,而股內側肌激痛點的轉移痛則比較偏向疼痛和痠脹感。
-
腰椎神經壓迫: 腰椎神經受到壓迫時,可能會導致大腿或小腿的疼痛,有時會被誤認為是股內側肌的轉移痛。
- 關鍵差異: 腰椎神經壓迫通常會伴隨下背痛和神經學症狀(如無力感、感覺異常),而股內側肌的轉移痛則比較偏向肌肉的痠痛感。
-
內科疾病: 如泌尿道感染、骨盆腔炎等,也可能引起大腿內側或膝蓋內側的疼痛。
- 關鍵差異: 這些內科疾病通常會有其他相關的症狀,如發燒、頻尿等,而股內側肌的轉移痛則比較偏向肌肉的痠痛感。
如果嘗試自我放鬆與保健方式都無效,可能是其他的疾病或問題引發,請洽詢醫療人員。
自我保健
以下提供幾個簡單的自我保健方法,幫助您緩解股內側肌的疼痛:
-
伸展運動:
- 坐姿腿外展伸展: 坐在椅子上,雙腳腳底併攏,雙手輕輕將雙膝往外側壓,感覺大腿內側的伸展。維持 20-30 秒,重複 3-5 次。
- 站姿側弓箭步伸展: 站直,一腳向側邊跨出一大步,身體重心向跨出的那一腳移動,彎曲膝蓋,感覺大腿內側的伸展。維持 20-30 秒,重複 3-5 次。
-
按摩:
- 徒手按摩: 用手指或手掌按壓大腿內側,找到最痠痛的點,輕輕地畫圈按摩。
- 按摩小球: 將按摩小球放在大腿內側,來回滾動按摩,也可以針對激痛點加強按壓。
- 泡棉滾筒: 將泡棉滾筒放在大腿內側,來回滾動按摩,可以大範圍放鬆肌肉。
- 熱敷: 在運動後或肌肉痠痛時,用熱毛巾或熱敷袋敷在大腿內側,幫助放鬆肌肉。
- 避免久坐: 如果需要長時間坐著,建議每隔一段時間起來活動一下,避免肌肉長時間處於縮短狀態。
- 避免不良姿勢: 避免翹腳、盤腿坐等不良姿勢,並維持正確的坐姿。
採用正確的姿勢與動作來避免該肌肉疼痛與緊繃
要預防股內側肌的疼痛與緊繃,除了避免以上提到的錯誤姿勢外,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
正確的坐姿:
- 選擇有良好腰部支撐的椅子: 確保椅子能夠支撐腰部,避免骨盆後傾。
- 雙腳平放地面: 雙腳應平穩地放在地面上,避免懸空或腳尖點地。
- 避免翹腳或盤腿: 這些姿勢容易使股內側肌處於不平衡的狀態,增加激痛點的發生機率。
- 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 久坐時,建議每隔 20-30 分鐘起身走動,伸展一下身體。
-
正確的站姿:
- 雙腳與肩同寬: 雙腳應與肩同寬站立,避免外八或內八。
- 重心平均分配: 將身體重心平均分配在雙腳上,避免單側過度用力。
- 保持脊椎自然曲線: 避免駝背或過度挺腰,保持脊椎的自然曲線。
-
正確的運動姿勢:
- 進行運動前充分熱身: 熱身可以幫助肌肉進入運動狀態,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
- 尋求專業指導: 在進行新的運動時,最好先尋求專業指導,學習正確的姿勢和技巧。
- 避免過度訓練: 運動時應量力而為,避免過度訓練導致肌肉疲勞。
-
選擇合適的鞋子:
- 足弓支撐: 如果有扁平足等足部問題,建議選擇有足弓支撐的鞋子,幫助維持足部的穩定性。
- 合腳: 避免穿著過緊或過鬆的鞋子,確保鞋子能提供足部良好的支撐。
-
其他:
- 維持健康的體重: 過重的體重會增加股內側肌的負擔,增加疼痛的風險。
- 避免突然的用力: 在搬重物或進行其他需要用力的活動時,應避免突然的發力,以免肌肉拉傷。
- 內科疾病的治療: 若有腸躁症、骨盆腔炎等內科疾病,應積極治療,以減少對股內側肌的影響。
- 適當的休息: 確保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讓肌肉有時間恢復。
- 定期伸展: 每天進行適當的伸展運動,幫助維持肌肉的彈性。
專業協助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夠精準地找出股內側肌的激痛點,並採用徒手治療、運動訓練等方式,幫助您有效緩解疼痛,恢復肌肉功能。我們也提供客製化的運動處方和姿勢矯正建議,幫助您從根本解決問題,預防疼痛復發。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 網址: https://www.ajwkptc.com
- 地址: 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 電話: 02-27177600
- FB: https://www.facebook.com/ajwkptc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jwk_physiotherapy/
- LINE@:https://lin.ee/lQJBPXL 加入官方LINE,線上預約與獲得更多資訊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 股內側肌的疼痛,常常與生活習慣和姿勢不良有關,因此除了治療外,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不良習慣。
- 自我保健的重點在於放鬆肌肉和矯正姿勢,若疼痛持續或加重,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建議在進行自我保健時,應量力而為,如有任何不適,請立即停止並諮詢專業人士。
問與答
- Q: 股內側肌的激痛點會造成什麼樣的疼痛? A: 股內側肌的激痛點會導致大腿內側、鼠蹊部、膝蓋內側等部位的痠痛或悶痛,有時也會延伸至骨盆或臀部。
- Q: 如何自我檢查是否有股內側肌的激痛點? A: 你可以將大腿稍微外轉,並用手指按壓大腿內側,如果按壓到特別痠痛的點,且壓下去時會引發你熟悉的疼痛感,那很可能就是股內側肌的激痛點。
- Q: 股內側肌的疼痛一定要看醫生嗎? A: 如果疼痛輕微,可以嘗試自我保健的方法來緩解。如果疼痛持續或加重,或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Q: 物理治療可以如何幫助股內側肌的疼痛? A: 物理治療師會採用徒手治療、運動訓練等方式,幫助放鬆肌肉、矯正姿勢、恢復肌肉功能,並提供客製化的運動處方和姿勢矯正建議。
- Q: 除了伸展和按摩,還有其他自我保健的方法嗎? A: 熱敷、避免久坐、避免不良姿勢、維持健康的體重等,都是可以幫助緩解股內側肌疼痛的方法。
- Q: 股內側肌的疼痛會復發嗎? A: 如果沒有改變不良習慣,股內側肌的疼痛可能會復發。因此,除了治療外,更重要的是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姿勢。
- Q: 股內側肌的疼痛一定都是激痛點造成的嗎? A: 股內側肌的疼痛,除了激痛點外,也可能是髖關節、膝關節、神經壓迫或其他疾病所引起,需要進行詳細的鑑別診斷。
參考資料
-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 Travell & Simons'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 Essential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 Myofascial Manipulation: Theor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triggerpoint #激痛點 #referrelpain #轉移痛 #股內側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