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骨折復健黃金期,小腿骨折後注意幾件事恢復更全面

撰文:黃博靖 院長

 

在我們的治療所中,最近有一位右側脛骨與腓骨骨折,經過開刀內固定兩側小腿骨頭的病人。到我們治療所內就醫時,已經是經過開刀三個月後了,但是一直都有感受腳踝附近的疼痛,而且這個痛一直沒有隨著時間減少,讓病人很困擾。

 

經過問診及腳踝與小腿的檢查之後,發現幾件事情:

1.病人在上班時需要長時間的久站。

2.在此意外扭傷時,腳踝內外有多處韌帶的扭傷與腫脹。也就是說,在經過三個月之後,腳踝處的韌帶一直沒有復原。主要的疼痛都在此處。而腳踝外側的腓骨短肌也是處在緊繃而有轉移痛到腳踝外側。

骨折處的縫線處稍微有沾黏現象,推動皮膚時,感受到微微的阻力,無法順利地推動,並同時有稍微引發病人的不適(但非主要不舒服的地方)。

 

小腿骨折術後,雖然骨頭已癒合,但周圍的軟組織可能還在受傷當中

 

在物理治療的觀點中,其實骨折後很容易被忽略的有兩點:

1.在意外一開始時,會最先處理最緊急需要處置,而且跟生命徵象有關的傷害,但是,並不表示只有此處受傷。如因為意外已經造成骨折,表示受力甚大,比骨頭更脆弱的韌帶也應該有相對應的扭傷。

2.很多病人會提到,為什麼過了很久的時間還在疼痛?其實這跟哪種組織受傷、以及與平日是否會刺激到該部位有關。以這位病人為例,腳踝周邊韌帶屬於軟組織,由受傷起算,到可以回到日常生活(我們這邊會是以可以走走站站超過1.5小時)的時間較快,約2~4週的時間。假如當下有看到瘀青,則是屬於較大的扭傷,需要時間較久。而因為這位病人平日需要久站,站立時韌帶會承受身體壓力而被拉長,當韌帶還沒復元,一直被拉扯時,自然很難恢復。

 

於是對於這類小腿骨折術後的病人,我們的治療師通常都會詳盡的評估,並且除了骨折本身需要術後的復健,周圍的軟組織也要妥善照顧到才能更全面的恢復。具體治療流程如下:

1.利用放鬆腓骨短肌,減少腳踝外側的疼痛。

2.將檢查到的受傷的韌帶消腫,包含跟骨後側上方的韌帶、踝關節內側與外側韌帶(前側距腓韌帶、跟腓韌帶)、與踝關節前側的韌帶。

3.利用肌內效貼布貼紮,在嚴重腫脹的地方,我們使用壓迫的方式消腫,使用爪狀引流的效果並不好。

4.針對開刀結痂的傷口,執行筋膜放鬆,以增加活動角度。

5.治療當天需要冰敷,能更快減少腫脹。

6.病人需要適時的休息,避免久站刺激韌帶。

 

在家中的作業,包含開刀處的筋膜放鬆。如果腫脹減少,會在稍有疼痛的範圍內盡量做出最大的關節角度,以減少沾黏,增加活動度。

 

 

經過四、五次的治療,該病人的腳踝疼痛從中等程度的疼痛降低為幾乎不痛,走路的樣子也好多了,久站帶來的不適也減輕很多。病人也很驚訝拖了三個月的問題,原來是因為忽略了軟組織,是能夠被大幅度減緩的疼痛。

 

※以上照片經過病人同意拍攝並製作成衛教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