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揮別頸部劇痛!揮鞭症候群物理治療全攻略,重拾頸部自由人生!

 

告別揮鞭症候群的困擾,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助您找回健康!

 

文章大綱

  1. 前言
  2. 個案分享
  3. 疾病的介紹
  4.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5.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6.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7. 物理治療方式
  8. 自我保健運動
  9.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10.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11. 問與答
  12. 專業協助
  13. 參考資料

 

前言

 

您是否曾在交通意外後,開始感到頸部僵硬、疼痛,甚至連頭痛、暈眩都找上門?這些惱人的症狀是否讓您無法好好工作與生活?您是否懷疑自己得了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是一種因頸部突然遭受前後或側向的加速與減速力量,導致頸部軟組織受傷的常見問題。許多人在經歷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後,會出現各種不適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別擔心!透過專業的物理治療,您可以有效地緩解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困擾,重拾健康的頸部功能。

 

個案分享

 

王小姐是一位三十五歲的上班族,兩個月前開車時不慎發生後方追撞的交通事故。當時她感覺頸部突然被甩了一下,但並未立即感到劇烈疼痛,所以沒有特別在意。然而,隔天她開始出現嚴重的頸部僵硬和疼痛,尤其在轉動脖子時更加明顯。接下來的幾週,她陸續出現了頭痛、肩膀痠痛,甚至偶爾還會感到暈眩和注意力不集中。這些症狀讓她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晚上也常常因為頸部不適而難以入眠。

 

經朋友介紹,王小姐來到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尋求協助。黃博靖物理治療師詳細評估了她的狀況,確認她罹患了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治療師針對她的症狀和頸部活動受限的情況,制定了個人化的物理治療計畫,包括徒手治療放鬆緊繃的肌肉、關節鬆動術恢復頸椎活動度,以及一系列頸部穩定和強化運動。經過數週的物理治療,王小姐的頸部疼痛明顯減輕,頭痛和暈眩的頻率也大幅降低,頸部的活動度也逐漸恢復正常。現在的她,終於可以享受正常的生活,不再受到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困擾。

 

疾病的介紹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又稱為頸部扭傷或頸部加速減速損傷 (cervical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injury),是指頸部在短時間內突然經歷劇烈的加速和減速運動,導致頸部的肌肉、韌帶、神經和其他軟組織受到拉扯或損傷的一種綜合症。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交通事故中,尤其是後方追撞。然而,其他突如其來的頸部甩動,例如運動傷害、跌倒,甚至遊樂設施的劇烈震盪,也可能導致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症狀可能在受傷後數小時甚至數天後才逐漸顯現。常見的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症狀與體徵 (symptom and sign) 包括:

  • 頸部疼痛 (Neck pain):這是最主要的症狀,疼痛程度可能從輕微痠痛到劇烈刺痛不等
  • 頸部僵硬 (Neck stiffness):頸部活動受限,難以轉動或彎曲。
  • 頭痛 (Headache):常見的頭痛部位包括後腦勺、太陽穴或前額。
  • 肩膀疼痛 (Shoulder pain):疼痛可能延伸至單側或雙側肩膀。
  • 手臂疼痛或麻木 (Arm pain or numbness):疼痛或麻木感可能放射至手臂、手腕甚至手指。
  • 暈眩 (Dizziness) 或不平衡感 (unsteadiness)。
  • 疲勞 (Fatigue)
  • 視力模糊 (Blurred vision)
  • 耳鳴 (Tinnitus)
  • 吞嚥困難 (Difficulty swallowing)
  • 下巴疼痛 (Jaw pain)顳顎關節功能障礙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 記憶力或注意力問題 (Memory problems or difficulty concentrating)
  • 情緒易怒 (Irritability)、緊張 (tenseness) 或失眠 (insomnia)。

 

為了更好地評估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嚴重程度,醫學上常使用 Quebec Task Force on 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s (QTF) 的分級系統:

  •  
  • 第 0 級 (Grade 0):無頸部疼痛或症狀,理學檢查無異常發現。
  • 第 1 級 (Grade I):頸部疼痛、僵硬或壓痛,但理學檢查無其他發現。
  • 第 2 級 (Grade II):頸部疼痛、僵硬或壓痛,且理學檢查發現頸部活動度受限或觸痛點 (tender points)。
  • 第 3 級 (Grade III):頸部疼痛、僵硬或壓痛,且理學檢查發現神經學症狀,如感覺異常 (sensory deficits)、反射減弱 (decreased deep tendon reflexes) 或肌力減弱 (weakness,positive myotomes)。
  • 第 4 級 (Grade IV):頸部疼痛,且理學檢查發現骨折 (fracture) 或脫位 (dislocation) 等嚴重損傷,並可能伴隨脊髓損傷 (spinal cord signs)。
  •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不同分級中,症狀與體徵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例如,較輕微的第 1 級和第 2 級主要以局部頸部不適為主,而較嚴重的第 3 級和第 4 級則可能出現放射性疼痛和神經學症狀。因此,詳細的評估對於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診斷和後續的物理治療計畫至關重要。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主要影響的是頸椎 (cervical spine) 及其周圍的軟組織。頸椎由七塊椎骨 (C1-C7) 組成,彼此之間藉由椎間盤 (intervertebral disc) 和多條韌帶 (ligaments) 連接,形成一個靈活且穩定的結構。頸椎的主要功能是支撐頭部,並提供頭部進行各種方向的運動,包括屈曲 (flexion)、伸展 (extension)、側彎 (lateral flexion) 和旋轉 (rotation)。

 

在骨骼肌肉方面,頸部周圍有許多重要的肌肉參與頭部和頸部的運動與穩定。這些肌肉可以大致分為前側和後側兩大群。前側肌肉包括胸鎖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SCM)、斜角肌群 (scalene muscles)、頸長肌 (longus colli) 和頭長肌 (longus capitis) 等,主要負責頸部的屈曲、側彎和旋轉。後側肌肉則包括斜方肌 (trapezius)、提肩胛肌 (levator scapulae)、頭夾肌 (splenius capitis) 和頸夾肌 (splenius cervicis)、以及深層的頸椎多裂肌 (multifidus) 和半棘肌 (semispinalis) 等,主要負責頸部的伸展、側彎和旋轉,以及維持頸椎的穩定性。

 

頸椎的關節功能主要體現在椎間關節 (facet joints) 和寰枕關節 (atlanto-occipital joint,C0-C1) 與寰樞關節 (atlantoaxial joint,C1-C2) 兩個特殊的上頸椎關節。椎間關節是位於相鄰椎骨之間的滑膜關節,主要引導和限制頸椎的運動方向。上頸椎關節由於其特殊的解剖結構,提供了頭部較大的屈曲、伸展和旋轉活動度。例如,寰枕關節主要負責頭部的點頭動作(屈曲和伸展),而寰樞關節則提供了約一半的頸椎旋轉活動度。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發生時,由於突如其來的加速和減速力量,頸椎會經歷一個過度的伸展 (hyperextension) 和屈曲 (hyperflexion) 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頸椎的椎間關節、椎間盤、韌帶和周圍的肌肉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拉扯和損傷。例如,在過度伸展的過程中,前縱韌帶 (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和頸前肌肉可能會被拉傷,而後方的椎間關節囊和韌帶則可能受到擠壓。相反地,在隨後的過度屈曲過程中,後縱韌帶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和頸後肌肉可能會被拉傷。

 

此外,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也常伴隨 前頭部姿勢 (Forward Head Posture, FHP)。在 前頭部姿勢 下,頭部相對於軀幹向前突出,這會導致頸部後方肌肉(如上斜方肌、提肩胛肌和頸夾肌)長時間處於拉長和過度活化的狀態,而頸部前側深層屈肌(如頸長肌和頭長肌)則變得無力。這種肌肉失衡會增加頸椎的壓力,並使頸部更容易在突發的外力下受傷,同時也會加重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症狀,並延緩康復。

 

理解頸椎的解剖結構、關節生物力學和相關肌肉的肌動學,有助於物理治療師更精準地評估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患者的損傷部位和程度,並制定有效的治療計畫,包括針對受損的肌肉和韌帶進行放鬆和修復,恢復頸椎正常的關節活動度,以及矯正 前頭部姿勢,強化頸部深層肌肉,以重建頸椎的穩定性和功能。例如,針對過度活化的上斜方肌,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徒手按摩或肌筋膜放鬆術來緩解其張力,同時指導患者進行頸部深層屈肌的訓練,以改善肌肉失衡的狀況。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在懷疑自己可能罹患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後,可以初步透過以下方式進行自我檢查,但請注意,這僅為初步判斷,最終診斷仍需由專業醫療人員進行:
 

  1. 症狀觀察:回想最近是否經歷過頸部突然的加速或減速運動(如交通事故、運動傷害等)?是否出現頸部疼痛、僵硬、頭痛、肩膀或手臂疼痛麻木、暈眩、耳鳴、視力模糊等症狀?症狀是否在受傷後數小時或數天內逐漸出現?
  2. 頸部活動度測試:緩慢地嘗試進行頸部的屈曲(低頭)、伸展(抬頭)、側彎(耳朵靠近肩膀)和旋轉(轉頭看左右肩膀)等動作。過程中是否感到疼痛或僵硬?與受傷前相比,頸部的活動範圍是否明顯受限?
  3. 觸診檢查:輕輕按壓頸部後方、兩側和肩膀上方的肌肉,是否有明顯的壓痛點 (tender points) 或肌肉緊繃感?
  4. 神經學症狀初步評估:注意手臂或手指是否有麻木、刺痛或無力的感覺?如果有的話,記錄出現的頻率和部位。

 

若出現以下情況,強烈建議儘速尋求醫療協助:

  •  
  • 頸部疼痛劇烈,無法緩解。
  • 出現手臂或腿部的無力、麻木或感覺喪失。
  • 大小便功能出現異常。
  • 視力出現嚴重問題。
  • 頭痛劇烈且伴隨嘔吐或其他神經學症狀。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症狀可能與其他頸部疾病相似,需要進行鑑別診斷,以排除以下可能性:

  •  
  • 頸椎間盤突出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可能引起頸部疼痛並放射至手臂,伴隨神經學症狀。
  • 頸椎狹窄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可能導致頸部疼痛、僵硬以及手臂或腿部的麻木無力。
  • 頸部肌肉拉傷 (Neck muscle strain):單純的肌肉拉傷通常沒有明顯的神經學症狀。
  • 顳顎關節功能障礙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可能引起下巴、頭部和頸部疼痛。
  • 張力型頭痛 (Tension-type headache)偏頭痛 (Migraine):可能與頸部肌肉緊張有關。
  • 頸椎退化性關節炎 (Cervical spondylosis):可能導致頸部疼痛和僵硬。

 

提醒您,以上自我檢查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專業醫療診斷。如果您對自己的症狀有任何疑慮,請務必諮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等專業醫療人員,以獲得正確的評估和治療。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最常見的原因是 交通事故,尤其是 後方追撞。在車輛突然被後方撞擊時,人體會因為慣性而向前移動,但頭部由於沒有立即的支撐,會先向後甩動 (頸部過度伸展),然後再向前甩動 (頸部過度屈曲),形成類似鞭子甩動的動作,導致頸部軟組織受到損傷。即使是低速的追撞,也可能產生足夠的力量引起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除了交通事故外,以下情況也可能引發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  
  • 前方碰撞:在前方碰撞中,身體會因為安全帶的束縛而減速,但頭部會向前甩動,導致頸部先過度屈曲,然後再過度伸展。
  •  
  • 側面碰撞:側面撞擊會導致頭部向撞擊的反方向側向甩動,引起頸部側向的拉扯和壓力。
  •  
  • 運動傷害:在某些高衝擊性的運動中,例如足球、橄欖球、滑雪等,如果發生頭部或頸部突然的撞擊或甩動,也可能導致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  
  • 跌倒:不慎跌倒時,如果頭部或頸部受到直接撞擊或劇烈甩動,也可能造成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  
  • 遊樂設施:乘坐雲霄飛車等高速或劇烈搖晃的遊樂設施時,頸部可能會承受較大的加速和減速力量,有潛在的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風險。
  •  
  • 暴力事件:直接擊打或搖晃頭部和頸部,例如在肢體衝突或虐待事件中,也可能導致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此外,一些長期的不良姿勢和習慣可能會增加罹患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風險,或加重其症狀:

  •  
  • 前頭部姿勢 (Forward Head Posture):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電腦,或坐姿不良,都容易形成 前頭部姿勢。這種姿勢會使頸部後方肌肉長時間處於拉長和緊張的狀態,降低頸部的穩定性,使其更容易在突發外力下受傷。研究顯示,前頭部姿勢 與頸部疼痛和功能障礙密切相關。
  •  
  • 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長時間維持同一不良姿勢,例如長時間歪著頭講電話、睡覺時枕頭過高或過低,都可能使頸部肌肉疲勞和緊張,增加受傷的風險。
  •  
  • 缺乏運動:頸部肌肉力量不足和柔軟度不佳,會降低頸部對外力的承受能力。
  •  
  • 工作環境不良: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工作站設置,例如螢幕高度不當、鍵盤位置過遠等,可能導致頸部處於不適當的姿勢,增加肌肉壓力。研究指出,不良的工作姿勢是導致頸部和肩部疼痛的常見原因。
  •  
  • 心理因素:壓力、焦慮和憂鬱等心理因素可能會導致肌肉緊張,增加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風險,並影響康復進程。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預測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預後的重要因素。

 

了解這些常見的引發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原因,以及可能增加風險的因素,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保護頸部,採取正確的姿勢和動作,並在意外發生時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減少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發生和影響。

 

物理治療方式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物理治療目標是緩解疼痛和僵硬、恢復頸部活動度、改善肌肉控制和力量,並預防慢性疼痛的發生。物理治療的方式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和病程階段(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而有所不同。

 

急性期 (Acute Phase,受傷後 0-72 小時):此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減輕疼痛、腫脹和肌肉痙攣。

  •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 輕柔的軟組織按摩 (Gentle soft tissue massage):輕輕按摩頸部和肩部的緊繃肌肉,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痙攣和疼痛。避免過度用力按壓,以免加重炎症反應。
    •  
    • 關節鬆動術 (Joint mobilization):如果頸椎關節出現輕微的活動受限,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非常輕柔的關節鬆動技術,以維持關節的活動度,避免僵硬。此階段的關節鬆動術應非常謹慎,避免過度的牽拉或旋轉。
  •  
  •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 休息與保護 (Rest and protection):避免會加重疼痛的活動,可以使用頸圈在短時間內提供支撐和保護,但應避免長期使用,以免導致頸部肌肉無力。
    •  
    • 輕柔的等長收縮運動 (Gentle isometric exercises):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進行頸部各個方向的等長收縮運動。例如,將手放在額頭上,嘗試向前推,但頸部保持不動,維持數秒後放鬆。同樣的方式可以應用於頭部後方和兩側。這些運動有助於在不移動關節的情況下激活肌肉,維持肌肉張力。

 

亞急性期 (Subacute Phase,受傷後數天至數週):此階段的目標是逐步恢復頸部活動度,開始改善肌肉力量和控制。

  •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 軟組織鬆動術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更深入地鬆解頸部、肩部和上背部的肌肉筋膜緊繃。可以使用肌筋膜release (myofascial release) 等技術。
    •  
    • 關節鬆動術 (Joint mobilization):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步增加關節鬆動的幅度,以恢復頸椎各方向的活動度。可以包括針對椎間關節的 posterior-anterior (PA) glide、lateral glide 等技術。
    •  
    • 後等長鬆弛術 (Post-isometric relaxation, PIR) 和肌肉能量技術 (Muscle energy techniques, MET):利用肌肉收縮後的放鬆效應,改善肌肉長度和關節活動度。例如,針對緊繃的上斜方肌,可以先讓患者輕微抵抗治療師的側彎動作,維持數秒後放鬆,然後治療師再輕柔地增加側彎的幅度。
    •  
    • 激痛點治療 (Trigger point therapy):針對頸部和肩部肌肉中的激痛點 (trigger points) 進行按壓、按摩或乾針 (dry needling) 等治療,以減輕局部疼痛和放射性疼痛。按壓激痛點時,應先輕柔,然後逐漸增加壓力,維持一段時間直到疼痛減輕。
  •  
  •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 主動關節活動運動 (Active range of motion exercises):在沒有明顯疼痛的情況下,主動進行頸部的屈曲、伸展、側彎和旋轉等運動,逐步擴大活動範圍。動作應緩慢且平穩,避免快速或突然的動作。
    •  
    • 頸部深層屈肌激活運動 (Deep cervical flexor activation exercises):訓練頸部深層的小肌肉,以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和控制。預備動作:仰躺,下巴輕微內收(做出雙下巴的動作),保持頸部後方平貼床面。動作本身:在保持下巴內收的情況下,輕微抬起頭部離床面約一公分,維持數秒後緩慢放下。注意發力點在頸部前側深層肌肉,避免使用胸鎖乳突肌等表層肌肉代償(頸部抬起過高或下巴突出)。
    •  
    • 肩胛穩定運動 (Scapular stabilization exercises):訓練肩胛骨周圍的肌肉,以改善肩胛骨的穩定性和姿勢,間接影響頸部的壓力。常見的運動包括肩胛骨後縮(將肩胛骨向脊椎方向夾緊)、肩胛骨下壓等。注意在動作過程中保持頸部放鬆,避免聳肩等代償動作。
    •  
    • 輕柔的伸展運動 (Gentle stretching exercises):針對頸部和肩部緊繃的肌肉進行輕柔的伸展,例如斜方肌伸展(頭部側彎向一側,對側肩膀下壓)、提肩胛肌伸展(頭部轉向對側肩膀方向,然後低頭)等。伸展時應感到輕微的拉伸感,避免產生疼痛,每個動作維持 20-30 秒。

 

慢性期 (Chronic Phase,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此階段的目標是恢復正常功能,提高活動耐力,預防復發,並處理可能存在的慢性疼痛問題。

  •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 針對性關節鬆動術和操作 (Specific joint mobilization and manipulation):針對仍然存在活動受限的頸椎關節進行更進階的鬆動術或操作,以恢復正常的關節力學。操作技術需要由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執行。
    •  
    • 進階軟組織鬆動術 (Advanced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針對深層的肌肉筋膜粘連進行更深入的鬆解。
    •  
    • 神經鬆動術 (Neural mobilization):如果患者出現手臂疼痛或麻木等神經症狀,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神經鬆動技術,以恢復神經的滑動性和降低神經的敏感性。例如,針對正中神經的鬆動,可以進行手腕和手指的伸展和彎曲動作。
  •  
  •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 漸進式阻力訓練 (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逐步增加頸部和上背部肌肉的阻力,以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可以使用彈力帶、輕重量的啞鈴等進行訓練。例如,頸部抗阻伸展:用手輕輕放在後腦勺,抵抗頭部後仰的動作。
    •  
    • 功能性訓練 (Functional training):進行模擬日常生活或工作所需的動作,以提高頸部在實際活動中的穩定性和控制能力。例如,練習頭部在注視目標的同時轉動,模擬開車或尋找物品的動作。
    •  
    • 姿勢矯正運動 (Postural correction exercises):重點矯正 前頭部姿勢 和其他不良姿勢。例如,靠牆站立,確保頭部、肩膀和臀部在同一條直線上,並練習下巴內收的動作。
    •  
    • 本體感覺訓練 (Proprioceptive training):提高頸部對自身位置和運動的感知能力,以改善平衡和協調性。例如,閉眼進行頭部的緩慢移動,然後嘗試回到起始位置。

 

在整個物理治療過程中,動作再教育 (Movement re-education) 也非常重要。物理治療師會指導患者如何正確地進行日常活動,避免不良的動作模式,以減少頸部的壓力,預防症狀復發。例如,教導患者在坐姿時如何保持良好的脊椎排列,避免長時間低頭滑手機。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黃博靖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每位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人化的物理治療計畫,並運用動作治療和徒手治療等多種技巧,協助患者全面康復。

 

自我保健運動

 

除了接受專業的物理治療外,患者在家中也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自我保健運動,以緩解疼痛和維持頸部功能:

 

  1. 頸部輕柔伸展 (Gentle Neck Stretches)
    • 點頭運動 (Chin Tucks):緩慢地將下巴向胸部方向內收,感覺頸部後方肌肉的拉伸,保持 5 秒,重複 10 次。
       
    • 側彎運動 (Lateral Flexion):緩慢地將頭部向一側肩膀傾斜,感覺對側頸部肌肉的拉伸,保持 20-30 秒,左右兩側各重複 2-3 次。
       
    • 旋轉運動 (Rotation):緩慢地將頭部轉向一側,眼睛看向肩膀方向,感覺頸部肌肉的拉伸,保持 20-30 秒,左右兩側各重複 2-3 次。
       
  2. 肩胛骨後縮 (Shoulder Blade Retractions):坐姿或站姿,雙手自然下垂。緩慢地將兩側肩胛骨向脊椎方向夾緊,感覺上背部肌肉的收縮,保持 5 秒,重複 10-15 次。
     
  3. 使用按摩小球 (Massage Ball):將按摩小球放在頸部後方或肩膀上方緊繃的肌肉處,靠牆或躺在地上,輕柔地滾動按摩小球,尋找壓痛點。在壓痛點上停留 20-30 秒,直到疼痛感減輕。
     
  4. 使用泡棉滾筒 (Foam Roller)
    • 胸椎伸展 (Thoracic Extension):仰躺,將泡棉滾筒橫放在上背部下方(肩胛骨下緣),雙手抱頭。緩慢地向上和向下滾動,感受胸椎的伸展。
       
    • 斜方肌放鬆 (Trapezius Release):側躺,將泡棉滾筒放在上背部和肩膀交界處的斜方肌上。輕柔地滾動,尋找緊繃的區域,並在緊繃處停留一段時間。

 

在進行自我保健運動時,應注意動作緩慢輕柔,避免引起疼痛。如果運動過程中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並諮詢物理治療師的建議。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正確的姿勢、進行適當的運動和採用正確的動作模式,對於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恢復至關重要,並且有助於預防再次發生:

 

  1. 維持良好的坐姿 (Maintaining Good Sitting Posture)
    • 脊椎保持自然曲線:坐直,避免駝背或過度挺直。確保腰部有適當的支撐,可以使用腰墊。
    • 頭部位置:耳朵應與肩膀呈一直線,避免 前頭部姿勢。提醒自己下巴微收,眼睛平視前方。
    • 肩膀放鬆:避免聳肩或肩膀過度向前或向後。
    • 螢幕高度與距離:如果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確保螢幕頂端與視線平行或略低,螢幕與眼睛的距離約為一個手臂長。
    • 適時休息與活動:長時間坐著應每隔 30-60 分鐘起身活動一下,做一些簡單的頸部和肩部伸展運動。
    •  
  2. 維持良好的站姿 (Maintaining Good Standing Posture)
    • 身體重心:將身體重心平均分配在雙腳上。
    • 頭部和頸部:頭部保持正直,避免 前頭部姿勢。頸部放鬆,不要向前或向後傾斜。
    • 肩膀:雙肩自然下垂,不要聳肩。
    • 腹部收緊:輕微收緊腹部肌肉,有助於維持脊椎的穩定性。
    •  
  3. 正確的睡眠姿勢 (Correct Sleeping Posture)
    • 選擇合適的枕頭:枕頭的高度應能維持頸椎在自然中立的位置,避免過高或過低。側睡時,枕頭應能填補頭部與肩膀之間的空隙。
    • 避免趴睡:趴睡會使頸部過度旋轉,增加頸椎的壓力。
    • 仰睡或側睡為佳:仰睡時可在膝蓋下方墊一個枕頭,以減輕腰部的壓力。
    •  
  4. 進行適當的運動 (Performing Appropriate Exercises)
    • 規律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等,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
    • 頸部和肩部強化運動:持續進行物理治療師指導的頸部深層屈肌強化、肩胛穩定等運動,以增強頸部的穩定性和支撐力。
    • 避免劇烈或高衝擊性運動:在頸部完全康復前,應避免進行可能對頸部造成過度壓力的運動。
    •  
  5. 採用正確的動作模式 (Adopting Correct Movement Patterns)
    • 搬重物:搬運重物時,應彎曲膝蓋,保持背部挺直,避免只彎腰出力,增加頸椎的壓力。
    • 抬頭或低頭動作:避免長時間或突然的抬頭或低頭動作。
    • 轉頭動作:轉頭時應緩慢進行,避免快速或過度的旋轉。
    •  

在恢復過程中,應時時注意自己的姿勢和動作,並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有任何不適或疑問,應及時諮詢物理治療師的意見,以確保安全有效地恢復。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頸部損傷。早期的正確評估和積極的物理治療對於緩解症狀、恢復功能和預防慢性疼痛至關重要。請記住,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物理治療計畫也應該是個人化的。不要輕忽頸部的不適,及時尋求專業協助,並積極參與治療和自我保健,才能早日擺脫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困擾,重拾健康、自由的頸部生活。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團隊隨時為您提供專業的評估和治療服務。

 

問與答

 

  • Q1: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一定是車禍造成的嗎? A1: 不一定。任何導致頸部突然加速和減速的動作都可能引起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例如運動傷害、跌倒或遊樂設施的劇烈震盪。
  •  
  • Q2: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症狀會馬上出現嗎? A2: 不一定。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症狀可能在受傷後數小時甚至數天後才逐漸顯現。
  •  
  • Q3: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會自己好嗎? A3: 輕微的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可能會自行緩解,但許多情況下需要物理治療等專業介入才能完全康復,並預防慢性疼痛。
  •  
  • Q4: 物理治療對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有什麼幫助? A4: 物理治療可以幫助緩解疼痛和僵硬、恢復頸部活動度、改善肌肉控制和力量,並教導患者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模式,預防復發。
  •  
  • Q5: 治療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需要多久時間? A5: 治療時間因人而異,取決於損傷的嚴重程度、患者的配合程度以及是否及時接受治療。通常需要數週至數月的時間。
  •  
  • Q6: 長期使用頸圈對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有幫助嗎? A6: 不建議長期使用頸圈。雖然短期使用可以提供支撐和保護,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頸部肌肉無力,反而不利於康復。
  •  
  • Q7: 除了物理治療,還有其他治療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方法嗎? A7: 醫師可能會開立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等藥物來緩解急性期的疼痛。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考慮注射治療。但物理治療是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
  •  

專業協助

 

如果您正受到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困擾,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擁有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團隊,包括經驗豐富的黃博靖物理治療師,我們提供全面的評估和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運用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等多種有效的物理治療技術,協助您緩解疼痛、恢復功能,重拾健康生活。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請不要再默默忍受揮鞭症候群 (Whiplash Syndrome) 的痛苦,立即聯繫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讓我們為您的健康盡一份心力!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揮鞭症候群 #WhiplashSyndrome #物理治療 #動作治療 #徒手治療 #頸部疼痛 #頸部僵硬 #台北市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運動治療

 

參考資料

 

  •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
  • Brukner & Khan’s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 Evidence-based Orthopedics
  • MOVEMENT SYSTEM IMPAIRMENT SYNDROMES of the Extremities,Cervical and Thoracic Spines
  • Magee 6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David J.
  •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by Hertling
  •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 Netter's concise atlas of orthopaedic anatomy
  •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 TriggerPointManualUpper
  • essential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musculoskeletal-disorders-pain-and-rehabilitation-4e-2018-elsevi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