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常見的骨科復健科疾病 > 頭部頸椎與胸椎
文章分類Article
頸椎椎管狹窄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告別「頸」箍咒:頸椎椎管狹窄物理治療全攻略,重拾頸部自由
頸卡卡、手麻麻?物理治療師帶你破解頸椎椎管狹窄的困境!
文章大綱:
- 前言
- 個案分享
- 疾病的介紹
-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 物理治療方式
- 自我保健運動
-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 問與答
- 專業協助
- 參考資料
前言
您是否常常感到頸部僵硬、轉動不順暢?是否偶爾出現手臂或手指的麻木、刺痛感?甚至有時候會覺得手部無力,連拿個杯子都覺得吃力?這些惱人的症狀,很有可能與頸椎椎管狹窄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這個疾病有關。頸椎椎管狹窄是一種常見的退化性疾病,它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品質。許多人因為不了解頸椎椎管狹窄,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機,讓症狀日益加重。別擔心,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黃博靖物理治療師將帶您深入了解頸椎椎管狹窄,並提供專業的物理治療建議,幫助您擺脫頸椎椎管狹窄的困擾,重拾輕鬆自在的生活!
個案分享
王阿姨,一位年近七十的退休教師,近半年來飽受頸部疼痛及雙手麻木所苦。她形容這種麻木感像是「觸電一樣」,尤其在晚上睡覺時更加嚴重,常常痛醒。白天的時候,只要稍微抬頭看黑板,或是低頭滑手機久一點,頸部的痠痛就會加劇,甚至連帶頭暈。她試過許多方法,包括貼藥膏、熱敷,但效果都不持久。因為手麻的問題,她連原本喜歡的園藝活動都無法好好享受,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朋友介紹,王阿姨來到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尋求黃博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經過詳細的評估,黃物理治療師診斷王阿姨為頸椎椎管狹窄,並為她設計了一套個人化的物理治療方案。透過徒手治療放鬆她緊繃的頸部肌肉,並教導她正確的頸椎運動和姿勢調整,幾週後,王阿姨的頸部疼痛明顯減輕,手麻的頻率和程度也大幅下降,終於又可以開心地種植她的花草了。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即使是看似棘手的頸椎椎管狹窄,透過專業的物理治療也能獲得顯著的改善。
疾病的介紹
頸椎椎管狹窄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指的是頸椎脊髓腔或神經根孔因各種原因變得狹窄,壓迫到脊髓或神經根,進而引起一系列症狀的病症。椎管是脊椎骨所形成的通道,脊髓就位於其中。當這個通道變窄,就會像水管被擠壓一樣,影響神經訊號的傳遞。
常見的症狀與體徵 (symptom and sign):
頸椎椎管狹窄的症狀會因狹窄的程度和位置而有所不同,常見的症狀包括:
- 頸部疼痛 (Neck pain):這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疼痛可能 出現在頸部後方,也可能放射到肩胛骨之間。
- 頸部僵硬 (Neck stiffness):患者可能會感覺頸部活動受限,轉動或彎曲時感到困難。
- 上肢麻木、刺痛 (Numbness and tingling in the arms and hands):這種感覺通常會沿著神經走向分布,可能影響手指、手掌、前臂甚至上臂。
- 上肢無力 (Weakness in the arms and hands):患者可能會覺得手部力量下降,握力減弱,無法完成精細的動作。
- 步態不穩 (Gait disturbance):在較嚴重的頸椎椎管狹窄患者中,可能會出現走路不穩、步伐不協調等情況,這主要是因為脊髓受到壓迫影響到下肢的神經功能
- 感覺異常 (Sensory deficits):除了麻木和刺痛外,患者可能還會感覺到溫度覺、觸覺等異常。
- 反射異常 (Reflex changes):神經壓迫可能會導致深層肌腱反射增強或減弱。
- 大小便功能障礙 (Bowel and bladder dysfunction):在極少數嚴重的情況下,頸椎椎管狹窄可能會影響到大小便的功能,這被視為緊急情況,需要立即就醫。
- Lhermitte's sign:當頸部向前彎曲時,患者可能會感覺到一股電擊般的感覺從頸部向下放射到背部或四肢。
疾病的分級 (Disease Grading):
頸椎椎管狹窄的分級通常是根據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和影像學檢查結果來判斷,以下是一種常見的分級方式:
-
第一級 (輕度):
- 症狀與體徵 (symptom and sign):偶爾出現頸部不適或輕微麻木感,上肢功能基本正常,神經學檢查可能正常或僅有輕微異常。
-
第二級 (中度):
- 症狀與體徵 (symptom and sign):頸部疼痛和僵硬較為明顯,上肢麻木、刺痛感頻繁出現,可能伴隨輕度至中度的上肢無力,日常生活活動開始受到影響,神經學檢查可見感覺或反射異常。
-
第三級 (重度):
- 症狀與體徵 (symptom and sign):持續性的嚴重頸部疼痛和僵硬,上肢麻木、刺痛和無力感顯著,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甚至出現步態不穩、大小便功能障礙等脊髓壓迫症狀,神經學檢查可見明顯的感覺、運動和反射異常。
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的症狀表現可能有所不同,確切的分級仍需由專業醫療人員根據綜合評估來判斷。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頸椎 (Cervical Spine) 是脊椎的最上方七節,編號從 C1 到 C7。頸椎的主要功能是支撐頭部、保護脊髓和神經根,並提供頭部多方向的靈活運動。
骨骼結構 (Bony Structures):
- 椎體 (Vertebral Body):頸椎的椎體相較於胸椎和腰椎較小,呈橢圓形。椎體之間由椎間盤 (Intervertebral Disc) 相隔,椎間盤由富含水分的髓核和堅韌的纖維環組成,具有緩衝震盪和允許椎體間活動的功能。
- 椎弓 (Vertebral Arch):由椎弓根 (Pedicle) 和椎弓板 (Lamina) 組成,與椎體共同形成椎管 (Spinal Canal),脊髓就位於其中。
- 關節突 (Articular Processes):每節頸椎的後方都有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它們與相鄰椎體的關節突形成小面關節 (Facet Joints),也稱為後關節 (Zygapophyseal Joints)。小面關節負責引導和限制頸椎的運動方向。
- 橫突 (Transverse Processes):位於椎弓的兩側,有孔洞稱為椎動脈孔 (Transverse Foramen),椎動脈由此通過,供應腦部的血液。
- 棘突 (Spinous Process):位於椎弓板的後方,可以用手在頸部後方觸摸到。
關節功能與生物力學 (Joint Function and Biomechanics):
頸椎的關節設計使其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可以進行以下主要運動:
- 屈曲 (Flexion):低頭的動作,主要是椎間盤的前部受到壓力,後部被拉伸。
- 伸展 (Extension):抬頭的動作,主要是椎間盤的後部受到壓力,前部被拉伸。 在頸椎伸展的過程中,椎管和神經根孔的空間會相對變小。
- 側彎 (Lateral Flexion):頭部向肩膀靠近的動作,同側的小面關節會受到壓力,對側則被拉開。
- 旋轉 (Rotation):頭部左右轉動的動作,主要是上頸椎(C1-C2)負責較大的旋轉角度,下頸椎則提供較小的旋轉。
在頸椎的活動過程中,椎間盤和椎間關節(包括小面關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椎間盤的退化 (Disc Degeneration),例如椎間盤突出或膨出,以及小面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都可能導致椎管或神經根孔的狹窄。
肌動學 (Kinesiology):
許多肌肉參與頸椎的運動和穩定,主要的肌肉群包括:
- 頸部屈肌 (Cervical Flexors):例如胸鎖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頸長肌 (Longus Colli) 和頭長肌 (Longus Capitis),主要負責頸部的屈曲和穩定。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工作會使這些肌肉處於持續收縮的狀態,容易疲勞和緊繃。
- 頸部伸肌 (Cervical Extensors):例如上斜方肌 (Upper Trapezius),頭半棘肌 (Semispinalis Capitis),頸半棘肌 (Semispinalis Cervicis) 和夾肌 (Splenius Capitis and Cervicis),主要負責頸部的伸展和後仰。長時間頭部前傾的姿勢(前突 protracted cervical spine),會使得這些後頸肌群長時間處於拉長和無力的狀態,為了維持頭部位置,反而會更加費力收縮,導致痠痛。
- 頸部側彎肌 (Lateral Flexors):包括斜角肌群 (Scalenes),胸鎖乳突肌和上斜方肌等,負責頸部的側向彎曲。長時間習慣將電話夾在肩膀和耳朵之間的人,容易使單側的側彎肌群過度使用。
- 頸部旋轉肌 (Rotators):例如胸鎖乳突肌,頭半棘肌和斜角肌群等,負責頸部的左右轉動。不良的坐姿或睡姿,例如長時間朝同一方向側睡,可能會導致頸部旋轉肌群的不平衡。
在正常的頸椎活動中,這些肌肉群協同作用,維持頸椎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然而,當頸椎椎管狹窄發生時,由於結構上的改變導致神經壓迫,可能會引起周圍肌肉的保護性痙攣 (muscle spasm),進一步限制頸部的活動度並加劇疼痛。物理治療的目標之一就是恢復這些肌肉的正常功能,減輕痙攣,並增強深層頸部屈肌 (deep cervical flexors) 的力量,以提供更好的頸椎穩定性。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雖然頸椎椎管狹窄的確診需要專業醫療人員的評估和影像學檢查,但您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動作和自我觀察來初步判斷自己是否可能罹患此疾病:
-
頸部活動度測試 (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Test):
- 屈曲 (Flexion):嘗試將下巴靠近胸口,觀察是否有頸部後方疼痛或下肢放射性麻木、刺痛感。
- 伸展 (Extension):緩慢地將頭部向後仰,觀察是否有頸部後方疼痛或上肢麻木、刺痛感加重。頸椎伸展可能會使椎管和神經根孔進一步縮小,因此若有神經症狀,可能會在此動作下誘發或加劇。
- 側彎 (Lateral Flexion):將耳朵靠近肩膀,左右兩側都測試,觀察是否有頸部側邊疼痛或上肢放射性症狀。
- 旋轉 (Rotation):將下巴朝向肩膀方向轉動,左右兩側都測試,觀察是否有頸部疼痛或上肢症狀。
- 觀察頸部活動範圍是否受限 (Limited cervical range of motion),例如各方向的活動度是否都只有正常範圍的 2/3 而已。
-
上肢神經症狀觀察 (Upper Limb Neurological Symptoms Observation):
- 注意手臂、手指是否經常出現麻木、刺痛感,尤其是在頸部活動後或長時間維持特定姿勢後。
- 測試握力是否下降,是否難以完成精細的動作,例如拿取小物品或扣鈕扣。
- Spurling's Test:這是一個常用的神經根壓迫測試。坐姿下,將頭部傾向患側,然後檢查者在頭頂施加由上往下的壓力,若誘發上肢的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感,則可能提示神經根受到壓迫。請注意,此測試應由專業人員進行,不建議自行操作過度。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出現上述症狀時,需要與其他可能引起類似症狀的疾病進行鑑別診斷,包括:
- 頸椎椎間盤突出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也會引起頸部疼痛和上肢神經症狀,但通常與特定的外傷或突然的動作有關。
- 頸部肌肉拉傷或扭傷 (Cervical Sprain or Strain):通常有明確的外傷史,疼痛出現在肌肉處,神經症狀較少。
- 胸廓出口症候群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壓迫到鎖骨下血管和臂神經叢,也會引起上肢麻木、疼痛和無力,但症狀可能與手臂的姿勢更有關。
- 周邊神經病變 (Peripheral Neuropathy):通常影響肢體的末端,例如手和腳,麻木感呈襪套或手套狀分布。
- 上肢神經夾擠症候群 (Upper Limb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s):例如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或肘隧道症候群 (Cubital Tunnel Syndrome),主要影響特定神經支配的區域。
- 頸椎小面關節疼痛 (Cervical Facet Arthropathy):主要引起局部頸部疼痛,可能放射到肩部,但神經學症狀通常較輕微。
如果您有任何關於頸部或上肢不適的疑慮,請務必諮詢專業的醫療人員進行詳細的評估和診斷,切勿自行判斷和延誤治療。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頸椎椎管狹窄的發生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退化性變化 (Degenerative Changes)。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引發因素:
- 骨刺 (Osteophytes):隨著椎間盤的退化,椎體邊緣可能會形成骨刺,這些骨刺可能會突出到椎管或神經根孔,造成壓迫。 觸診時,以從後向前的壓力壓在 C5 和 C6 的脊突上,發現有僵硬的現象,這可能與骨刺的形成有關。
- 椎間盤突出或膨出 (Disc Herniation or Bulge):退化的椎間盤可能失去原有的彈性,髓核突出壓迫到脊髓或神經根。
- 黃韌帶肥厚 (Ligamentum Flavum Hypertrophy):黃韌帶是位於椎弓板之間的韌帶,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會增厚,導致椎管後方的空間變小。
- 小面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小面關節的軟骨磨損、關節囊增厚或骨刺形成,都可能導致神經根孔的狹窄。
- 先天性椎管狹窄 (Congenital Spinal Stenosis):少數人天生椎管就比較狹窄,即使輕微的退化也可能引起症狀。
- 脊椎滑脫症 (Spondylolisthesis):一節椎體相對於另一節向前滑動,可能導致椎管或神經根孔的變形和狹窄。
- 脊椎腫瘤 (Spinal Tumors):雖然較為少見,但脊椎腫瘤也可能壓迫到脊髓或神經根。
- 外傷 (Trauma):頸椎骨折或脫位等外傷可能直接導致椎管狹窄或間接加速退化性變化。
- 姿勢不良 (Poor Posture):長時間的頭部前傾 (Forward- head pos ture, protracted cervical spine),例如低頭滑手機、使用電腦姿勢不正確等,會增加頸椎的壓力,加速退化性變化。 常見的前突姿勢 (poking chin posture) 就是一個例子。
- 重複性動作或過度使用 (Repetitive Motions or Overuse):某些需要頻繁轉動或彎曲頸部的職業或運動,可能會加速頸椎的磨損。
- 發炎性疾病 (Inflammatory Diseases):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等,可能會影響頸椎關節,導致狹窄。
總之,頸椎椎管狹窄的發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與個人的生活習慣、工作型態、遺傳因素以及身體的自然老化都有關係。了解這些風險因素,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採取預防措施,延緩疾病的發生和進展。
物理治療方式
物理治療在頸椎椎管狹窄的各個階段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目標是減輕疼痛、改善頸部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並教導患者自我管理的方法,以維持長期的療效。
急性期 (Acute Stage):
此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減輕疼痛和發炎 (reduce pain),並避免症狀惡化。物理治療方法可能包括:
-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溫和的頸部活動 (Gentle 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exercises):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進行小範圍、緩慢的頸部屈曲、伸展、側彎和旋轉運動,以維持關節的活動度,避免僵硬加重。
- 姿勢矯正指導 (Postural correction education):教導患者維持正確的頭頸部姿勢,避免頭部過度前傾 (avoid excessive flexion in the cervical spine),並提供必要的支撐,例如使用合適的枕頭。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軟組織放鬆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輕柔地按摩和放鬆頸部周圍緊繃的肌肉,例如上斜方肌、提肩胛肌等,以減輕肌肉痙攣和疼痛。
- 輕柔的關節鬆動術 (Gentle joint mobilization):使用輕微的、低幅度的被動關節運動,以減輕關節周圍的疼痛和僵硬,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操作治療 (manipulation) 和鬆動術 (mobilization) 的目標都是減低疼痛和增加脊椎關節的活動度。研究顯示頸部的鬆動術有減少疼痛 (hypoalgesic) 的效果。
- 神經鬆動術 (Neural mobilization):如果神經受到壓迫引起放射性疼痛,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輕柔的神經鬆動技巧,以改善神經的滑動性和減少張力。
亞急性期 (Subacute Stage):
此階段的目標是逐步恢復頸部的活動度 (restore the normal cervical lordotic curve)、開始增強頸部深層穩定肌群的力量,並改善姿勢控制。
-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增加頸部活動度運動 (Increase flexion movements in other regions, usually the thoracic spine):在疼痛可接受的範圍內,逐步增加頸部各方向的活動度訓練。
- 深層頸部屈肌訓練 (Deep cervical flexor exercises):教導患者正確啟動深層頸部屈肌(位於頸椎前方的肌肉),以提供頸椎的穩定性,一開始叫她靠牆,頸椎自然地往牆上靠,就是一個很好的起始動作。可以進行頸椎點頭運動 (cervical retraction),想像頭部輕微向後平移,下巴微收,教導她回到正確的位置時還回的去。
- 胸椎活動度訓練 (Thoracic spine mobility exercises):胸椎的僵硬可能會影響頸椎的活動,因此需要進行胸椎的伸展和鬆動運動。改善胸椎的駝背,有助於增加胸椎伸直的角度與減緩疼痛。
- 上肢神經鬆動運動 (Upper limb neural mobilization exercises):在症狀允許的情況下,逐步增加神經鬆動的幅度,改善神經的延展性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進一步的關節鬆動術 (Further joint mobilization):根據患者的反應,逐步增加關節鬆動的幅度和速度,以恢復更佳的關節活動度。 以第三級 grade III 的壓力在脊椎處由後往前(PA)壓,可以更有效地鬆動僵硬的關節。
- 針對受限節段的鬆動術 (Mobilization of restricted segments):物理治療師會針對頸椎活動受限的節段進行更精準的鬆動術。
慢性期 (Chronic Stage):
此階段的目標是維持和進一步改善頸部功能、增強頸部和肩胛帶肌群的力量和耐力,並教導患者如何自我管理,預防症狀復發。
-
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強化頸部和肩胛帶肌群的運動 (Strengthening exercises for neck and shoulder girdle muscles):包括等長收縮、等張收縮等不同類型的肌力訓練,例如頸部抗阻運動、肩胛骨回縮運動等,以增強頸椎的穩定性和支撐力。肌力訓練對於改善症狀是有效的。
- 姿勢控制訓練 (Postural control training):透過不同的練習,例如靠牆站立、頭頂書本等,幫助患者學習在日常活動中維持正確的姿勢
- 本體感覺訓練 (Proprioceptive exercises):訓練頸部的平衡感和空間感,有助於改善頭部的控制和穩定性。
- 全身性的低衝擊運動 (Low-impact aerobic exercises):例如散步、游泳等,有助於改善整體健康狀況和血液循環,並減輕壓力。[T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維持性的關節鬆動術 (Maintenance joint mobilization):定期進行關節鬆動,以維持已恢復的活動度。
- 軟組織鬆動和筋膜釋放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and myofascial release):針對持續緊繃的肌肉和筋膜進行處理,以減輕疼痛和改善組織延展性。
物理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反應,調整治療計畫。 除了上述的動作治療和徒手治療外,物理治療師還可能運用其他輔助治療方式,例如熱敷、冷敷、電療 (modalities) 或牽引 (traction) 等,以進一步緩解疼痛和促進組織修復。 大多數的研究指出,脊椎的鬆動術可以短暫地減少疼痛。 第 4 次治療時,教導她深層彎曲肌的運動,與正常活動範圍的運動。第 5 次治療的時候,她就沒有症狀了,這顯示持續的運動治療是重要的。
自我保健運動
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患者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自我保健運動,以幫助緩解疼痛和維持療效:
-
頸部伸展運動 (Cervical Stretches):
- 上斜方肌伸展 (Upper Trapezius Stretch):頭部輕輕傾向一側,感覺對側頸部上方肌肉的伸展,維持 15-30 秒,重複數次。
- 提肩胛肌伸展 (Levator Scapulae Stretch):頭部傾向一側並微微向下轉動,感覺對側肩胛骨上方肌肉的伸展,維持 15-30 秒,重複數次。
- 胸鎖乳突肌伸展 (Sternocleidomastoid Stretch):頭部輕輕向後仰並轉向一側,感覺對側頸部前方肌肉的伸展,維持 15-30 秒,重複數次。
-
頸部肌力訓練 (Cervical Isometric Exercises):
- 雙手置於額頭,頭部向前推,雙手給予阻力,維持 5-10 秒,重複數次。
- 雙手置於後腦勺,頭部向後推,雙手給予阻力,維持 5-10 秒,重複數次。
- 單手置於頭部側邊,頭部向側邊推,手部給予阻力,左右兩側都進行,維持 5-10 秒,重複數次。
-
按摩小球 (Massage Ball):
- 將按摩小球置於頸部後方或肩膀上方緊繃的肌肉處,輕輕滾動或按壓,尋找痠痛點,並在痠痛點停留 15-30 秒。[
-
泡棉滾筒 (Foam Roller):
- 將泡棉滾筒橫放在上背部,雙手抱頭,利用腿部的力量前後滾動,放鬆胸椎周圍的肌肉。免直接在頸椎上使用泡棉滾筒。
進行自我保健運動時,應注意動作輕柔緩慢,避免引起劇烈疼痛。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並諮詢物理治療師。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正確的姿勢、運動和動作模式,對於頸椎椎管狹窄的恢復至關重要,並能有效預防症狀復發。
-
維持正確的坐姿 (Maintaining Correct Sitting Posture):
- 保持脊椎的自然曲線 (Maintain the natural curves of the spine):坐直,避免彎腰駝背。
- 調整椅子高度 (Adjust chair height):確保雙腳可以平放在地面上,膝蓋與髖關節 लगभग 同高。
- 使用腰部支撐 (Use lumbar support):如果需要長時間坐著,可以使用腰墊來維持腰椎的自然前凸
- 螢幕位置適當 (Proper screen position):電腦螢幕的上緣應與視線 लगभग 平行,避免長時間低頭或抬頭。
- 避免久坐 (Avoid prolonged sitting):每隔 30-60 分鐘起身活動一下,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
-
維持正確的站姿 (Maintaining Correct Standing Posture):
- 挺胸收腹 (Stand tall with chest up and abdomen tucked in):避免聳肩或頭部前傾。
- 雙腳平均受力 (Distribute weight evenly on both feet):避免重心偏移。
- 頭部與身體呈一直線 (Keep head aligned with the body):耳朵應位於肩膀的正上方。
-
正確的睡眠姿勢 (Correct Sleeping Posture):
- 選擇合適的枕頭 (Choose a proper pillow):枕頭的高度應能維持頸椎的自然曲線,避免過高或過低。
- 避免趴睡 (Avoid sleeping on your stomach):趴睡會使頸部過度旋轉,增加壓力。
- 側睡時膝蓋間可夾抱枕 (Place a pillow between your knees when sleeping on your side):有助於維持脊椎的對齊。
-
正確的搬重物方式 (Correct Lifting Techniques):
- 彎曲膝蓋,保持背部挺直 (Bend your knees and keep your back straight):利用腿部的力量抬起重物,避免彎腰。
- 將重物靠近身體 (Keep the load close to your body):減少槓桿作用,降低脊椎的壓力。
- 避免扭轉身體 (Avoid twisting your body while lifting):轉身時應移動腳步,保持身體面向重物。
-
選擇適合的運動 (Choosing Appropriate Exercises):
- 進行溫和的頸部運動 (Perform gentle neck exercises regularly):維持頸部的活動度和柔軟度。
- 強化頸部深層肌群 (Strengthen deep neck flexors):提供頸椎更好的穩定性。
- 避免劇烈或過度的頸部運動 (Avoid high-impact or excessive neck movements):例如過度的頸部甩動。
- 進行全身性的低衝擊運動 (Engage in low-impact aerobic exercises):例如散步、游泳,維持整體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姿勢和動作習慣需要時間和耐心,但這對於緩解頸椎椎管狹窄的症狀和預防復發至關重要。 如果您不確定如何調整自己的姿勢或進行運動,請諮詢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建議。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頸椎椎管狹窄是一種常見但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疾病。早期發現、及時就醫和接受適當的物理治療至關重要。 物理治療的目標不僅是緩解您當前的症狀,更重要的是幫助您恢復頸部的正常功能,增強肌肉力量,學習自我管理的技巧,並預防症狀的再次發生。請記住,維持良好的姿勢、規律進行適當的運動,以及避免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是保護您的頸椎健康的不二法門。如果您正受到頸部疼痛、麻木或無力的困擾,請不要猶豫,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評估和協助,讓我們一起努力,告別「頸」箍咒,重拾頸部自由!
問與答
-
問題: 頸椎椎管狹窄一定要開刀嗎? 回答: 大多數輕度至中度的頸椎椎管狹窄患者,透過保守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可以獲得顯著的改善,手術通常是保守治療無效或症狀嚴重影響生活時的最後選擇。
-
問題: 物理治療多久才會有效果? 回答: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效果出現的時間也會有所差異,但通常在規律接受物理治療數週後,症狀會逐漸改善。持續的配合和自我保健運動對於獲得長期的療效至關重要。
-
問題: 頸椎椎管狹窄可以完全治癒嗎? 回答: 頸椎椎管狹窄通常是退化性疾病,物理治療的目標是減輕症狀、改善功能和延緩疾病進展,很難完全逆轉已經發生的結構性狹窄。但透過積極的治療和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狀,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
問題: 哪些運動對頸椎椎管狹窄有幫助? 回答: 溫和的頸部活動度運動、深層頸部屈肌訓練、肩胛骨穩定運動以及低衝擊的有氧運動都有助於改善頸椎功能和減輕症狀。應避免劇烈或過度的頸部運動。
-
問題: 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滑手機應該注意什麼? 回答: 保持正確的坐姿,調整螢幕高度,避免頭部長時間前傾。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頸部和肩部,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
-
問題: 枕頭的高度應該如何選擇? 回答: 選擇枕頭時應考慮到個人的睡姿和頸椎的自然曲線,側睡時枕頭的高度應能讓頭部與脊椎 लगभग 成一直線;仰睡時枕頭則不宜過高,以維持頸椎的自然前凸。
-
問題: 如果手麻的症狀很嚴重,還能做物理治療嗎? 回答: 即使手麻症狀嚴重,物理治療仍然可以幫助您減輕疼痛、改善神經壓迫和促進功能恢復。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調整治療強度和方法。
專業協助
如果您正受到頸椎椎管狹窄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相關症狀的困擾,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擁有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團隊,包括經驗豐富的黃博靖物理治療師,我們提供全面的評估和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我們的服務包含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動作治療 (movement therapy)、姿勢矯正、自我保健指導等多方面,旨在幫助您減輕疼痛、恢復功能,重拾健康的生活。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 https://www.ajwkptc.com
- 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02-27177600
- FB:https://www.facebook.com/ajwkptc
- IG:https://www.instagram.com/ajwk_physiotherapy/
- LINE@:https://lin.ee/lQJBPXL
歡迎您隨時與我們聯繫,預約諮詢與評估。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頸椎椎管狹窄 #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運動治療 #頸部疼痛 #手麻
參考資料
- Brukner & Khan’s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 Evidence-based Orthopedics
- Kinesiology_ The Mechanics and Pathomechanics of Human Movement
- MOVEMENT SYSTEM IMPAIRMENT SYNDROMES of the Extremities,Cervical and Thoracic Spines
- Magee 6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David J.
-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by Hertling
-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3th
- NASM-Essentials-of-Corrective-Exercise-Training
- Netter's concise atlas of orthopaedic anatomy
-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 essential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musculoskeletal-disorders-pain-and-rehabilitation-4e-2018-elsevier
- muscles testing and function with posture and pain
- postural disorders and musculoskeletal dys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