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骨脫臼 Patellar Dislocation

安健人生,從穩固的每一步開始:告別髕骨脫臼反覆困擾,物理治療助你重拾靈活膝關節!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髕骨脫臼 #運動治療 #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文章大綱 (點擊以下標題可直接跳至該段落)

  1. 前言
  2. 個案分享
  3. 疾病的介紹
  4.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5.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6.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7. 物理治療方式
  8. 自我保健運動
  9.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10.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11. 問與答
  12. 專業協助
  13. 參考資料

 

前言

 

您是否曾經在運動中或是不經意間,突然感到膝蓋一陣劇痛,甚至發現膝蓋骨跑到了不對的位置?那種突如其來的無力和恐懼感,是不是讓您對下一次的活動充滿擔憂? 髕骨脫臼,這個聽起來似乎離我們很遠的名詞,實際上卻困擾著不少熱愛運動或是天生關節較為鬆弛的朋友。經歷過一次髕骨脫臼後,最令人擔憂的就是再次發生。如何透過正確的復位和積極的物理治療,才能真正擺脫髕骨脫臼的陰影,重拾穩定且靈活的膝關節,是我們今天要深入探討的重點。在台北市尋求專業的物理治療所協助,對於髕骨脫臼後的康復至關重要。

 

個案分享

 

25歲的小芳是一位熱愛跳舞的年輕上班族,一次在練舞時,一個快速的轉身加上屈膝動作,突然感到右膝一陣劇烈疼痛,隨後發現膝蓋骨明顯地往外側突出。當下她驚慌失措,在朋友的協助下緊急送醫,經由醫師復位後,疼痛雖然有所緩解,但走路時總覺得膝蓋不穩定,甚至在平地走路時也曾差點再次發生髕骨脫臼。這讓她非常沮喪,擔心自己再也無法享受跳舞的樂趣。經朋友介紹,小芳來到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尋求協助。我們的物理治療師黃博靖在詳細評估後,為她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物理治療計畫,包含關節活動度恢復、大腿及臀部肌力訓練、動作控制訓練以及步態調整。經過數個月的耐心物理治療,小芳的膝蓋穩定性顯著提升,不僅重返舞池,也更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每一次跳躍與轉身。

 

疾病的介紹

 

髕骨脫臼(Patellar Dislocation)指的是膝蓋骨(髕骨)從其正常的滑動軌道,也就是股骨遠端前方的髕骨股骨溝(trochlear groove)滑脫出來的狀況。大多數的髕骨脫臼都是往外側發生,因為外側的穩定結構相對較弱。髕骨脫臼通常伴隨著劇烈的疼痛,患者可能會看到或摸到移位了的髕骨,並且無法正常活動膝關節。

 

常見的症狀與徵象(symptom and sign):

  •  
  • 突發性的膝蓋劇痛。
  • 感覺膝蓋骨移位或看到膝蓋骨跑到不正確的位置。
  • 膝關節無法彎曲或伸直。
  • 膝關節腫脹和瘀青。
  • 膝關節周圍有明顯的壓痛感。
  • 髕骨脫臼復位後,患者可能會感覺膝蓋不穩定,尤其是在進行某些特定動作時。

 

疾病的分級:

髕骨脫臼通常不以傳統的分級方式來區分嚴重程度,而是根據發生的頻率和原因來描述。

  •  
  • 初次髕骨脫臼(First-time Patellar Dislocation): 這是第一次發生髕骨脫臼,通常是由於突然的外力或不協調的動作所引起。
  • 復發性髕骨脫臼(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 指的是已經發生過一次以上的髕骨脫臼,這通常與膝關節周圍的結構性問題、肌肉力量不足或是不良的動作控制有關。
  • 習慣性髕骨脫臼(Habitual Patellar Dislocation): 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是很小的力量或甚至在沒有明顯外力的情況下,髕骨也會反覆脫位。

 

無論是初次還是復發性髕骨脫臼,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和進行適當的物理治療都是非常重要的,以減少再次脫位的風險並恢復膝關節的正常功能。在台北市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的專業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制定個人化的物理治療計畫。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要了解髕骨脫臼,我們需要先認識膝關節周圍的相關骨骼與肌肉,以及髕骨在膝關節活動中的角色。

 

相關骨骼與關節:

 

膝關節主要由股骨(femur)的遠端、脛骨(tibia)的近端和髕骨(patella)組成。在髕骨脫臼中,最關鍵的結構是髕骨和股骨遠端前方的髕骨股骨溝(trochlear groove)。正常的狀況下,髕骨會在這個溝槽內平穩地上下滑動,參與膝關節的彎曲(flexion)和伸直(extension)動作。髕骨後方的關節面覆蓋著軟骨,與股骨的髕骨股骨溝的關節面相對應,確保運動時的平順和減少摩擦。

 

除了骨骼,膝關節的穩定性還仰賴周圍的韌帶和軟組織。內側有內側副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MCL),外側有外側副韌帶(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LCL),關節囊內還有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和後十字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這些韌帶共同維持膝關節的整體穩定性。在髕骨的穩定方面,**內側髕股韌帶(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靜態穩定結構,主要抵抗髕骨向外側的脫位力量。外側則有外側髕股韌帶(later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LPFL)等結構提供輔助穩定。

 

相關肌肉:

 

控制膝關節活動的主要肌群是股四頭肌(quadriceps femoris)和膕繩肌(hamstrings)。股四頭肌位於大腿前側,由股直肌(rectus femoris)、股外側肌(vastus lateralis)、股內側肌(vastus medialis)和股中間肌(vastus intermedius)組成。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伸直膝關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股內側斜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us, VMO),其肌纖維走向較為傾斜,被認為在髕骨的內側穩定和維持髕骨在髕骨股骨溝內的正確軌跡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膕繩肌位於大腿後側,由股二頭肌(biceps femoris)、半腱肌(semitendinosus)和半膜肌(semimembranosus)組成,主要功能是彎曲膝關節。

 

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在膝關節的彎曲和伸直過程中,髕骨會在股骨的髕骨股骨溝內滑動。當膝關節伸直時,髕骨相對較為鬆弛地位於股骨前方。隨著膝關節彎曲,髕骨會逐漸進入髕骨股骨溝,並在彎曲角度增加時與股骨的接觸面積也隨之增加,以分散股四頭肌收縮時產生的力量,並提高股四頭肌的力學優勢。

 

髕骨在活動時的影響與動作:

  •  
  • 膝關節伸直(Knee Extension): 當股四頭肌收縮以伸直膝關節時,股四頭肌的合力向量會趨向將髕骨向上和稍微向外側拉動。此時,股內側斜肌(VMO)的收縮對於抵抗這個外側拉力,維持髕骨在髕骨股骨溝內的正確軌跡至關重要。如果VMO力量不足,或是外側肌肉(如股外側肌)過於強勢,就可能導致髕骨在伸直末端有向外側滑動的趨勢,增加了髕骨脫臼的風險。
  •  
  • 膝關節彎曲(Knee Flexion): 隨著膝關節彎曲,髕骨會更深入地進入髕骨股骨溝,此時股骨溝的骨性結構和周圍的韌帶(尤其是MPFL)對於維持髕骨的穩定性就變得更加重要。在膝關節中等彎曲角度(約20-30度)時,髕骨的穩定性相對較差,此時如果受到外力或是不協調的肌肉收縮,就更容易發生髕骨脫臼
  •  
  • 運動中的應用與錯誤姿勢的影響:
    •  
    • 跳躍和跑步: 在跳躍落地或跑步過程中,膝關節會經歷快速且較大的彎曲和伸直運動,此時股四頭肌需要強而有力的收縮來控制膝關節的動作。如果股四頭肌力量不足或內外側肌力不平衡,就可能導致髕骨軌跡異常,增加髕骨脫臼的風險。
    •  
    • 快速轉身和側向移動: 這些動作常常需要在膝關節彎曲的情況下進行,此時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賴韌帶和肌肉的協同作用。如果內側穩定結構(如MPFL)較為鬆弛,加上動作控制不佳,就容易發生髕骨脫臼
    •  
    • 錯誤的姿勢: 例如骨盆前傾、股骨內旋或脛骨外旋等下肢力線不良的狀況,會影響股四頭肌的收縮效率和髕骨在股骨溝內的軌跡,長期下來可能增加髕骨脫臼的風險。

 

總之,膝關節和髕骨的穩定性是一個複雜的動態過程,需要骨骼結構、韌帶、肌肉以及神經肌肉控制系統的協同作用。強壯且平衡的股四頭肌,尤其是VMO,以及完整的內側穩定結構,對於預防髕骨脫臼至關重要。在台北市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的物理治療師會針對這些生物力學和肌動學的原理,設計出最適合您的物理治療方案。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雖然髕骨脫臼通常需要專業醫療人員的診斷,但您也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初步了解自己的狀況:

  •  
  • 回顧病史: 是否曾經有過膝蓋突然劇痛且膝蓋骨移位的經驗?這是判斷是否為髕骨脫臼的重要依據。
  •  
  • 觀察症狀: 目前是否感覺膝蓋不穩定,尤其是在上下樓梯、蹲下、或是旋轉膝蓋時?是否經常感到膝蓋內側或外側疼痛?
  •  
  • 髕骨活動度測試(Patellar Apprehension Test): 在膝關節稍微彎曲(約20-30度)的情況下,輕輕地將髕骨往外側推動。如果過程中您感到明顯的不適或害怕髕骨再次脫位而產生防禦性的肌肉收縮,則可能存在髕骨不穩定的問題。請注意,此測試應輕柔進行,避免用力過猛導致再次脫位。
  •  
  • 觀察下肢力線: 站立時觀察自己的雙腿,看看是否有膝外翻(knock-knees)、膝內翻(bowlegs)、或是足部過度內旋(pronation)等狀況。這些都可能影響髕骨的穩定性。

 

需要鑑別診斷的其他疾病:

膝蓋疼痛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髕骨脫臼,還需要鑑別診斷以下疾病:

  •  
  •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常見的膝蓋前側疼痛,但通常沒有明顯的髕骨移位。
  •  
  • 半月板損傷(Meniscus Tear): 通常與膝關節扭轉有關,會引起關節疼痛、卡頓或積液。
  •  
  • 韌帶扭傷或撕裂(Ligament Sprain or Tear): 例如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或十字韌帶損傷,通常有明確的外傷史。
  •  
  •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常見於年長者,會引起關節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

 

重要提醒: 以上自我檢查僅供參考,如果您懷疑自己有髕骨脫臼或膝蓋不穩定的問題,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診斷和評估。在台北市,您可以諮詢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或骨科醫師,以獲得最準確的診斷和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髕骨脫臼的發生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引發原因:

  •  
  • 先天性或結構性因素:
    • 髕骨股骨溝發育不良(Trochlear Dysplasia): 股骨遠端的髕骨股骨溝如果較為扁平或過淺,就無法有效地引導和穩定髕骨的運動軌跡,使其更容易滑脫。
    • 高位髕骨(Patella Alta): 指的是髕骨在膝關節中的位置相對於股骨來說偏高,導致髕骨在膝關節伸直時與股骨溝的接觸面積較小,穩定性較差。
    • 膝外翻(Genu Valgum): 也稱為「內八字腿」或「少女膝」,這種下肢排列會增加髕骨向外側的壓力,提高脫位的風險。
    • 股骨前旋角度過大(Excessive Femoral Anteversion): 指的是股骨頸相對於股骨髁的旋轉角度異常,會導致股骨內旋,間接影響髕骨的穩定性。
    • 脛骨外旋角度過大(Excessive Tibial External Rotation): 同樣會影響下肢力線,增加髕骨脫位的風險。
    • 關節過度活動症候群(Joint Hypermobility Syndrome): 全身關節韌帶較為鬆弛,包括膝關節,使得髕骨更容易在較小的外力下發生脫位。
  •  
  • 外傷或運動相關因素:
    • 直接撞擊: 膝蓋前方受到直接撞擊,例如運動中的碰撞或跌倒時膝蓋著地,可能導致髕骨脫位。
    • 扭轉或側向力量: 在膝關節稍微彎曲的情況下,突然的扭轉或側向力量作用於膝蓋,尤其是在股四頭肌強烈收縮時,容易導致髕骨滑脫。這在需要頻繁轉身和變向的運動中很常見,例如籃球、足球、羽毛球等。
    • 不協調的肌肉收縮: 當股四頭肌的內外側肌力不平衡,例如股外側肌過於強勢而股內側斜肌力量不足時,在膝關節伸直過程中,髕骨容易被拉向外側而脫位。
    • 過度使用或疲勞: 長時間的劇烈運動導致膝關節周圍肌肉疲勞,無法有效地維持髕骨的穩定性,也可能增加脫位的風險。
  •  
  • 肌肉力量不足或不平衡:
    • 股四頭肌肌力不足,尤其是股內側斜肌(VMO): VMO是維持髕骨內側穩定最重要的動態穩定結構,其力量不足會顯著增加髕骨向外側脫位的風險。
    • 臀部肌肉力量不足: 臀部肌肉(如臀中肌、臀大肌)在維持下肢力線和骨盆穩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臀部肌肉無力可能導致股骨內旋,間接影響髕骨的穩定性。
  •  
  • 不良的姿勢或動作模式:
    • 骨盆前傾: 可能導致股骨內旋,影響髕骨的軌跡。
    • 跑步或跳躍落地時膝蓋內夾(dynamic knee valgus): 這種不良的動作模式會增加膝關節內側壓力,同時也增加了髕骨向外側脫位的風險。
  •  
  • 其他因素:
    • 懷孕: 懷孕期間荷爾蒙的變化可能導致韌帶鬆弛,增加關節不穩定的風險,包括髕骨。
    • 青少年生長發育期: 青少年骨骼和肌肉的發育速度不一致,可能導致暫時性的肌肉力量不平衡,增加髕骨脫臼的風險。
    • 先前受傷: 曾經發生過髕骨脫臼的膝關節,由於內側穩定結構(如MPFL)可能受損,再次脫位的風險顯著增加。

 

了解這些常見的引發原因,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運動中更加注意,採取預防措施,並在髕骨脫臼復位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物理治療和康復訓練。在台北市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的物理治療師會仔細評估您的個人情況,找出導致髕骨脫臼的潛在原因,並制定全面的物理治療計畫。

 

物理治療方式

 

髕骨脫臼復位後的物理治療至關重要,目標是減輕疼痛和腫脹、恢復關節活動度、增強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特別是股內側斜肌(VMO)和臀部肌肉,改善動作控制,並最終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和預防再次脫位。物理治療的方式會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而有所調整:

 

一、急性期(脫臼後0-2週):

此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減輕疼痛和腫脹,保護受傷的組織,並維持周圍關節的活動度。

  •  
  •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
    •  
    • 被動關節活動(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 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物理治療師會輕柔地幫助您活動膝關節,維持關節的活動度。
    •  
    • 輔助主動關節活動(Active-Assisted Range of Motion, AAROM): 在疼痛允許的範圍內,您可以主動出力帶動膝關節活動,物理治療師會在必要時提供輕微的協助。
    •  
    • 踝關節和髖關節活動: 保持踝關節和髖關節的活動度,以減少對膝關節的壓力。
  •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 軟組織鬆動(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輕柔地按摩和鬆動膝關節周圍腫脹的軟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減輕腫脹和疼痛。
    •  
    • 髕骨鬆動術(Patellar Mobilization): 在允許的情況下,物理治療師會輕柔地鬆動髕骨,恢復其正常的活動度和減少周圍組織的壓力。此時應避免過度向外側推動髕骨,以免刺激受傷的內側結構。

 

二、亞急性期(脫臼後2-6週):

此階段的目標是逐步恢復正常的關節活動度,開始增強肌肉力量,並改善動作控制。

  •  
  •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
    •  
    • 主動關節活動(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 在疼痛減輕後,您可以主動完成膝關節的彎曲和伸直動作。
      • 預備動作: 坐姿或仰臥姿。
      • 動作本身: 緩慢且平穩地彎曲和伸直膝關節,注意在過程中不應感到明顯疼痛。
      • 注意事項: 避免在疼痛角度或不穩定感出現的角度活動。
      • 避免代償: 避免使用髖關節或踝關節的過度動作來代償膝關節的活動不足。
    •  
    • 低強度肌力訓練: 開始進行低強度的等長收縮和等張收縮訓練,重點加強股四頭肌,尤其是股內側斜肌(VMO)。
      •  
      •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 預備動作: 坐姿或仰臥姿,膝蓋伸直。
        • 動作本身: 主動用力收緊大腿前側肌肉(股四頭肌),感覺膝蓋上方肌肉繃緊,維持5-10秒後放鬆。
        • 注意事項: 過程中膝關節不應有明顯動作。
        • 避免代償: 注意只收縮大腿前側肌肉,避免聳肩或憋氣。
      •  
      • 股四頭肌等張收縮(短弧運動):
        • 預備動作: 坐姿,膝蓋自然彎曲。
        • 動作本身: 緩慢地將小腿向上抬起,伸直膝關節至約30-45度,然後緩慢放下。這個角度範圍主要訓練VMO。
        • 注意事項: 動作應緩慢且受控制,避免快速或爆發性的動作。
        • 避免代償: 避免使用身體晃動或軀幹後仰來完成動作。
    •  
    • 髖關節肌力訓練: 開始訓練髖關節外展肌(如臀中肌)和髖關節外旋肌,以增強下肢的整體穩定性。
      •  
      • 側躺抬腿(髖外展):
        • 預備動作: 側躺,下方的腿彎曲以保持穩定,上方的腿伸直。
        • 動作本身: 緩慢地將上方的腿向上抬起,保持膝蓋伸直,抬至約30-45度的高度,然後緩慢放下。
        • 注意事項: 保持身體穩定,避免軀幹旋轉。
        • 避免代償: 避免身體後仰或骨盆晃動。
  •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 持續進行軟組織鬆動和髕骨鬆動術: 根據情況逐步增加鬆動的幅度,目標是恢復髕骨正常的滑動和旋轉活動度。
    •  
    • 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 如果膝關節活動受限,物理治療師可能會進行輕柔的關節鬆動術,以恢復關節的正常生物力學。

 

三、慢性期/恢復期(脫臼後6週以上):

此階段的目標是全面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恢復正常的運動功能,並預防再次脫位。

  •  
  • 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
    •  
    • 進階肌力訓練: 逐步增加肌力訓練的強度和難度,包括負重訓練、功能性訓練等。
      •  
      • 深蹲(Squat):
        • 預備動作: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腳尖稍微朝外。
        • 動作本身: 緩慢屈髖屈膝,身體重心向後,想像坐在椅子上,背部保持挺直,膝蓋不超過腳尖。
        • 注意事項: 保持膝蓋在腳尖的正上方,避免膝蓋內夾。
        • 避免代償: 避免軀幹過度前傾或後仰,避免使用背部力量代償。
      •  
      • 弓箭步(Lunge):
        • 預備動作: 雙腳前後分開站立,前腳膝蓋對齊腳踝,後腳腳跟離地。
        • 動作本身: 緩慢彎曲前後膝蓋,後膝蓋趨近地面但不接觸,前膝蓋彎曲約90度,保持身體穩定。
        • 注意事項: 前膝蓋不超過腳尖,保持軀幹挺直。
        • 避免代償: 避免身體晃動或前後移動。
      •  
      • 單腿站立平衡訓練:
        • 預備動作: 站立,雙手自然下垂。
        • 動作本身: 緩慢抬起一條腿,單腿站立,盡力保持身體平衡,可從睜眼開始,逐漸挑戰閉眼。
        • 注意事項: 保持身體穩定,可尋求支撐物輔助。
        • 避免代償: 避免身體過度晃動或使用手臂來維持平衡。
      •  
      • 階梯訓練(Step-up):
        • 預備動作: 站在一個穩固的低階梯或踏板前。
        • 動作本身: 將一隻腳踩上階梯,然後將身體重心移至該腳,將另一隻腳抬離地面,然後緩慢放下。
        • 注意事項: 保持身體穩定,膝蓋對齊腳踝。
        • 避免代償: 避免使用爆發力或身體晃動來完成動作。
    •  
    • 本體感覺和動作控制訓練: 透過不穩定的平面(如平衡板、平衡墊)進行訓練,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和協調性。
    •  
    • 功能性訓練: 模擬日常生活和運動中需要的動作,例如蹲、跑、跳、轉身等,逐步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
  •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 根據需要進行軟組織鬆動和關節鬆動術: 持續處理可能存在的軟組織緊繃或關節活動受限。
    •  
    • 神經肌肉再教育(Neuromuscular Re-education): 物理治療師會指導您正確地啟動和協調膝關節周圍的肌肉,特別是VMO和臀部肌肉,以改善動作控制和穩定性。

 

貼紮的輔助:為膝關節提供額外支持

運動貼紮 (Sports Taping) 可以作為髕骨脫臼後物理治療的輔助手段之一。抗內旋貼紮 (Anti-pronation taping) 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已在文獻中得到廣泛研究*。針對髕股疼痛症候群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治療性貼紮 (Therapeutic Taping) 效果也已被系統性回顧**。貼紮可以提供以下幫助:

  •  
  • 支撐和穩定髕骨 (Support and Stabilize the Patella):通過特定的貼紮技術,可以限制髕骨的過度外移,提供額外的穩定性。
  • 減輕疼痛 (Pain Reduction):貼紮可以通過改變皮膚的張力,刺激感覺受器,從而減輕疼痛。
  • 改善肌肉功能 (Improved Muscle Function):某些貼紮技術可以促進或抑制特定肌肉的活動。研究顯示,持續使用低位弓形貼紮 (Low-Dye taping) 可以增加站立時的足弓高度,但不會影響步態的神經肌肉控制** [Gait Posture: 20l0:31{z):z47-50]。有研究探討了貼紮是否能改變肩部的夾擠症狀** 。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貼紮技術和材料,並指導您正確的使用方法。

 

不只看膝蓋:骨盆與下肢排列的重要性

 

在評估和治療髕骨脫臼時,不能只關注膝關節本身。下肢的整體排列,包括骨盆 (Pelvis)髖關節 (Hip Joint)踝關節 (Ankle Joint) 的位置和功能,都會直接影響膝關節的受力模式和穩定性** 。例如,足部過度內旋 (Excessive Foot Pronation) 可能會導致小腿和股骨的內旋,增加髕骨外移的風險** 髖關節的旋轉 (Hip Torsion) 異常 (例如股骨前傾 (Femoral Anteversion)股骨後傾 (Femoral Retroversion)) 也會影響下肢的整體排列** 。因此,物理治療的評估會包括對整個下肢生物力學的檢查,並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治療,例如:

  •  
  • 髖部肌力訓練 (Hip Muscle Strengthening):強化髖部的外展和外旋肌群,有助於控制股骨的旋轉和維持骨盆的穩定。
  • 足部功能矯正 (Foot Function Correction):如果存在足部結構或功能異常,可能需要使用鞋墊 (Orthotics) 或進行足部運動訓練。
  • 骨盆穩定性訓練 (Pelvic Stability Training):訓練核心肌群和髖部肌肉,以維持骨盆在活動中的穩定性。

 

在整個物理治療過程中,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和進展調整治療計畫。您在台北市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將獲得專業且個人化的物理治療服務。

 

自我保健運動

 

物理治療的同時,您也可以在家進行一些簡單的自我保健運動,以幫助緩解疼痛和維持膝關節的功能:

  •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如前所述,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有助於維持股四頭肌的活性。
  •  
  • 腿後肌伸展:
    • 預備動作: 坐姿,雙腿向前伸直。
    • 動作本身: 身體緩慢向前彎曲,雙手盡量觸摸腳尖,感受大腿後側的伸展,維持20-30秒。
    • 注意事項: 背部盡量保持挺直,不要過度勉強。
  •  
  • 小腿肌伸展:
    • 預備動作: 面牆站立,雙手扶牆,一條腿向後伸直,腳跟踩地。
    • 動作本身: 身體重心向前移,感受小腿後側的伸展,維持20-30秒,然後換另一條腿。
  •  
  • 按摩:
    • 按摩小球: 可以使用按摩小球輕柔地滾動按摩大腿前側和外側緊繃的肌肉,有助於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
    • 泡棉滾筒: 可以使用泡棉滾筒滾動按摩大腿前側、後側和外側的肌肉,同樣有助於放鬆筋膜和肌肉。

 

重要提醒: 在進行自我保健運動時,應注意動作輕柔緩慢,避免引起疼痛。如果您不確定某些動作是否適合您,請務必諮詢您的物理治療師或醫師。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模式,對於髕骨脫臼後的恢復和預防再次發生至關重要:

  •  
  • 站立姿勢:
    • 保持身體重心在雙腳平均分佈,避免單腳站立或重心偏移。
    • 膝蓋自然伸直,避免過度伸直(鎖死)。
    • 骨盆保持中立位置,避免過度前傾或後傾。
    • 避免長時間久站不動,適時活動膝關節和變換姿勢。
    • 避免代償: 避免身體歪斜或使用單側髖關節支撐過多體重。
  •  
  • 坐姿:
    • 選擇有良好背部支撐的椅子,保持腰椎的自然弧度。
    • 雙腳平放於地面或腳凳上,膝蓋彎曲約90度。
    • 避免長時間翹腳,這會影響骨盆的對稱性,進而影響下肢力線。
    • 避免久坐不動,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
    • 避免代償: 避免身體前傾或後仰,避免彎腰駝背。
  •  
  • 行走:
    • 保持穩定的步伐,避免過快或不穩的步伐。
    • 注意膝蓋在行走過程中保持在正確的軌跡上,避免內夾或外翻。
    • 選擇合適的鞋子,提供良好的足弓支撐和緩震效果。
    • 避免代償: 避免跛行或使用異常的擺臂來代償膝蓋的不穩定。
  •  
  • 運動與動作:
    • 在重返運動前,務必經過物理治療師或醫師的評估和同意。
    • 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疲勞。
    • 在進行需要轉身、變向或跳躍的運動時,更加注意膝關節的穩定性,可以考慮使用護膝提供額外的支撐。
    • 加強熱身和收操,確保肌肉處於良好的狀態。
    • 學習正確的運動技巧和發力方式,避免不良的動作模式,例如跳躍落地時膝蓋內夾。
    • 避免代償: 在進行運動時,注意膝關節的動作是否流暢自然,避免使用其他關節或肌肉群過度代償。
  •  
  • 提重物:
    • 彎曲膝蓋和髖關節,保持背部挺直,利用腿部力量抬起重物,避免彎腰 。
    • 提起重物時,保持重物靠近身體,減少對膝關節的壓力。
    • 避免提起過重的物品。
    • 避免代償: 避免使用背部或手臂的力量,避免身體扭轉。

 

髕骨脫臼恢復期間,意識到並糾正這些不良的姿勢和動作模式非常重要。透過長期的練習和注意,您可以培養出更健康的身體力學,減少再次發生髕骨脫臼的風險,並促進膝關節的長期健康。在台北市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我們的物理治療師會仔細指導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原則。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親愛的朋友,經歷過髕骨脫臼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在復位後積極面對,透過專業的物理治療和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重拾健康穩定的膝關節。請記住,股內側斜肌(VMO)和臀部肌肉的力量訓練是關鍵,維持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模式也同樣重要。如果您在台北市,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隨時為您提供最專業的物理治療服務。不要因為害怕再次脫位而限制了自己的活動,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您的膝蓋再次強壯起來!

 

問與答

 

  • Q1: 髕骨脫臼後多久可以開始物理治療?A1: 在醫師評估且疼痛受到控制後,儘早開始物理治療對於恢復至關重要。
  •  
  • Q2: 物理治療的主要目標是什麼?A2: 主要目標是減輕疼痛和腫脹,恢復關節活動度,增強周圍肌肉力量,改善本體感覺,並最終安全地恢復日常活動和運動。
  •  
  • Q3: 哪些肌肉對於維持髕骨穩定性很重要?A3: 股四頭肌,尤其是股內斜肌 (Vastus Medialis Obliquus, VMO),以及髖部的外展和外旋肌群對於髕骨的穩定性至關重要
  •  
  • Q4: 物理治療會很痛嗎?A4: 治療初期可能會有些不適,但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您的狀況調整治療強度,目標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促進康復。
  •  
  • Q5: 需要多久的物理治療才能恢復正常活動?A5: 恢復時間因人而異,取決於脫臼的嚴重程度、個體恢復能力以及對治療計畫的配合程度。通常需要數週至數月的時間。
  •  
  • Q6: 物理治療可以預防再次髕骨脫臼嗎?A6: 是的,通過強化關鍵肌肉、改善關節穩定性和本體感覺,物理治療可以顯著降低再次脫臼的風險
  •  
  • Q7: 如果需要手術治療髕骨脫臼,物理治療的角色是什麼?A7: 術後物理治療對於恢復關節活動度、肌力以及重返功能至關重要
  •  

專業協助

 

如果您正受髕骨脫臼困擾,或者已經完成復位手術,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黃博靖物理治療師將竭誠為您提供最專業的評估和治療。我們的物理治療師團隊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會根據您的個別狀況,量身打造一套最適合您的復健計畫,幫助您安全有效地恢復膝關節功能,重拾活躍的精彩人生。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我們位於台北市,提供專業的物理治療服務。不論您是需要運動治療徒手治療,或是尋找台北市物理治療所,安健維康都是您的優質選擇。讓我們一同努力,幫助您擺脫「膝」落人生的困境!

 

參考資料

 

  • Brukner & Khan’s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 Evidence-based Orthopedics
  • Kinesiology_ The Mechanics and Pathomechanics of Human Movement
  • Magee 6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David J.
  •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by Hertling_
  •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3th
  • Netter’s Sports Medicine
  •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 Sports Injuries_ Preven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 Textbook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 (4 Volumes)
  •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6th_
  • essential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musculoskeletal-disorders-pain-and-rehabilitation-4e-2018-elsevi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