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衛教資訊 > 常見的骨科復健科疾病 > 腕關節手掌與手指
文章分類Article
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告別「滑鼠手」魔咒:腕隧道症候群物理治療全攻略,重拾靈活雙手!
從惱人麻痛到輕鬆自如,安健維康物理治療師助您擺脫腕隧道症候群的困擾!
目錄
- 前言
- 個案分享
- 疾病的介紹
-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 物理治療方式
- 自我保健運動
-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 問與答
- 專業協助
- 參考資料
前言
您是否常常感到手指麻木、刺痛,尤其是在夜裡,甚至痛到醒來?白天進行一些需要手腕活動的工作時,手部也容易感到無力或笨拙,甚至會不小心把東西掉在地上嗎?這些惱人的症狀很有可能就是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找上門了!腕隧道症候群不僅影響您的睡眠品質,更降低了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別擔心,腕隧道症候群是可以透過專業的物理治療來有效改善的!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個常見的疾病,以及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如何幫助您擺脫腕隧道症候群的困擾!
個案分享
王小姐是一位在科技公司擔任行政助理的上班族,每天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打字和操作滑鼠。近半年來,她開始感覺到雙手的手指,尤其是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經常出現麻木和刺痛感,晚上睡覺時更容易加重,甚至需要甩手才能稍微緩解。白天工作時,她也覺得手部越來越沒力氣,常常不小心打翻水杯或拿不穩文件,嚴重影響了她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
起初,王小姐以為只是工作疲勞導致的暫時現象,但症狀持續惡化,讓她感到非常困擾。經朋友介紹,她來到台北市的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尋求協助。黃博靖物理治療師詳細評估了王小姐的狀況,包括她的症狀描述、工作習慣、以及進行了一系列腕隧道症候群的相關檢查。經過評估,黃博靖物理治療師確診王小姐罹患了腕隧道症候群,並為她制定了個人化的物理治療計畫,包括徒手治療、運動治療以及日常生活姿勢調整建議。經過一段時間的物理治療,王小姐的手部麻木和刺痛感明顯減輕,夜間疼痛也獲得改善,手部力量和靈活度也逐漸恢復,讓她重新找回了輕鬆自在的生活。
疾病的介紹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簡稱CTS)是一種因手腕部的腕隧道內壓力過高,壓迫到通過其中的正中神經(Median Nerve)所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腕隧道是由腕部的骨頭和覆蓋其上的橫腕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所構成的一個狹窄通道。在這個隧道中,除了正中神經外,還有九條屈指肌腱通過。當腕隧道內的空間因各種原因變得狹窄或壓力增加時,最容易受到壓迫的就是柔軟的正中神經,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症狀。
腕隧道症候群常見的**症狀(symptoms)與徵象(signs)**包括:
- 麻木(Numbness)與刺痛(Tingling):主要發生在正中神經支配的區域,通常是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靠大拇指側的一半。
- 夜間疼痛(Nocturnal Pain):許多患者在夜間或清晨會感覺到手部疼痛加劇,甚至會痛醒. 甩手或活動手腕後可能會得到緩解.
- 感覺異常(Paresthesia):除了麻木和刺痛外,也可能出現燒灼感或針刺感.
- 手部無力(Weakness):尤其是在抓握物品時,容易感覺無力,甚至不自主地掉落.
- 笨拙感(Clumsiness):手部精細動作變得困難,例如扣鈕扣、拿小東西等.
- 感覺遲鈍(Diminished Sensation):正中神經支配區域的觸覺敏感度下降.
- 大魚際肌萎縮(Thenar Atrophy):在嚴重的慢性病例中,大拇指根部的肌肉可能會出現萎縮.
- 手汗減少或皮膚乾燥(Dryness or Change of Skin Texture):有時可能伴隨正中神經自主神經纖維功能障礙.
腕隧道症候群的**分級(grading)**通常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和神經學檢查結果來區分,但各家分類標準略有不同。以下是一種常見的簡化分級方式:
- 輕度(Mild):間歇性出現麻木、刺痛或疼痛症狀,通常在夜間或特定活動後發生,白天症狀較輕微,神經學檢查結果可能正常或僅有輕微異常。
- 中度(Moderate):麻木、刺痛或疼痛症狀較為頻繁且持續時間較長,白天也可能出現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神經學檢查可能顯示感覺遲鈍或輕微的運動功能障礙。
- 重度(Severe):持續性的麻木、刺痛或疼痛症狀,嚴重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可能出現明顯的手部無力、笨拙感,甚至大魚際肌萎縮,神經學檢查顯示明顯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分級僅為參考,實際情況仍需由專業醫療人員進行詳細評估和判斷。
疾病所在位置的解剖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要了解腕隧道症候群,首先需要認識手腕部的解剖構造(anatomy)。手腕是由八塊**腕骨(carpal bones)**排列成兩排所構成。近排腕骨由桡側到尺側依序為舟狀骨(Scaphoid)、月狀骨(Lunate)、三角骨(Triquetrum)和豌豆骨(Pisiform);遠排腕骨由桡側到尺側依序為大多角骨(Trapezium)、小多角骨(Trapezoid)、頭狀骨(Capitate)和鉤狀骨(Hamate)。這些腕骨藉由複雜的韌帶相互連接,形成手腕的骨骼基礎。
腕關節(wrist joint)主要由近排腕骨中的舟狀骨和月狀骨與前臂的桡骨(radius)遠端關節面形成。尺骨遠端則藉由關節盤與腕骨分離,雖然不直接參與腕關節的主要活動,但對於手腕的穩定性至關重要。腕關節是一個雙軸關節,主要的動作(movements)包括掌屈(palmar flexion)、背屈(dorsiflexion)、桡側偏移(radial deviation)和尺側偏移(ulnar deviation)。這些動作的產生主要依賴於前臂的屈腕肌群(wrist flexors)和伸腕肌群(wrist extensors)的協同作用。例如,屈指肌群(finger flexors)如指淺屈肌(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和指深屈肌(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以及拇長屈肌(Flexor Pollicis Longus),它們的肌腱都位於腕隧道內。當我們進行抓握、彎曲手指等動作時,這些肌肉收縮,拉動肌腱在腕隧道內滑動。
腕隧道(carpal tunnel)是一個位於手腕掌側的狹窄通道。它的底部和兩側由腕骨構成,頂部則覆蓋著堅韌的橫腕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又稱為屈肌支持帶(flexor retinaculum)。正中神經(median nerve),以及上述的九條屈指肌腱(拇長屈肌腱一條,指淺屈肌腱四條,指深屈肌腱四條)都通過這個狹小的隧道。
在生物力學(biomechanics)方面,腕關節在日常活動中承受著相當大的力量。例如,在進行提重物或支撐身體等動作時,腕關節需要維持一定的穩定性並傳遞力量。手腕的姿勢對於腕隧道內的壓力有顯著影響。當手腕處於極端的掌屈或背屈時,腕隧道的空間會變得更加狹窄,導致隧道內的壓力升高。這也是為什麼長時間維持手腕彎曲的姿勢(例如,打字時手腕過度彎曲或伸直)容易增加正中神經的壓力。
肌動學(kinesiology)方面,許多日常活動和運動都頻繁使用到手腕和手指的屈肌和伸肌。例如,網球、羽毛球等需要握拍的運動,以及長時間使用滑鼠和鍵盤的工作,都會使腕部的屈肌和伸肌反覆收縮和伸展। 若姿勢不正確或過度使用,就可能導致肌腱發炎腫脹,進而壓迫到腕隧道內的正中神經。
此外,一些錯誤的姿勢也會影響到腕部肌肉的收縮模式。例如,長時間聳肩或頸部前傾的姿勢可能會影響到上肢的整體力線和肌肉張力,間接導致前臂和手腕的肌肉過度收縮或代償,增加腕隧道的壓力。因此,維持良好的整體姿勢對於預防和改善腕隧道症候群至關重要。
疾病的自我檢查方式
您可以嘗試以下簡單的動作來初步檢測自己是否可能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 法蘭克測試(Phalen's Test):雙手手背相對,手腕彎曲呈90度,並將雙手緊貼維持約60秒。如果在此過程中或之後,您感覺到手指出現麻木或刺痛感加劇,則此測試可能為陽性.
- 提內爾氏徵象(Tinel's Sign):用手指輕輕敲擊手腕掌側正中神經通過的區域(約在手腕橫紋上方)。如果敲擊時,您的手指感覺到麻木或刺痛感向下放射,則此徵象可能為陽性.
- 腕部加壓測試(Carpal Compression Test):用拇指持續按壓手腕掌側正中神經通過的區域約30秒。如果按壓過程中或之後,您的手指麻木或刺痛感加劇,則此測試可能為陽性.
- 症狀觀察:留意您的手部是否經常在夜間出現麻木、刺痛或疼痛感,是否需要在清晨甩手才能緩解?白天進行某些特定活動後,手部症狀是否會加重?是否感覺手部力量減弱或動作變得笨拙?.
然而,這些自我檢查僅能提供初步的判斷,並不能作為確診的依據。腕隧道症候群需要與其他可能引起類似症狀的疾病進行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
- 頸椎神經根病變(Cervical Radiculopathy):頸椎的椎間盤突出或骨刺等問題可能會壓迫到頸部的神經根,導致上肢出現疼痛、麻木或無力等症狀,有時與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相似.
- 胸廓出口症候群(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鎖骨和第一根肋骨之間的空間狹窄可能會壓迫到通過其中的神經和血管,引起肩頸部和上肢的疼痛、麻木或無力等症狀.
- 肘隧道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尺神經在手肘內側的肘隧道受到壓迫,導致無名指和小指出現麻木和刺痛感.
- 旋前圓肌症候群(Pronator Syndrome):正中神經在前臂的旋前圓肌附近受到壓迫,也可能引起類似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但麻木和疼痛的範圍可能更廣,且夜間症狀可能不明顯.
- 拇指媽媽手(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影響大拇指基部的肌腱發炎,引起手腕桡側疼痛,與腕隧道症候群的麻木感不同.
如果您懷疑自己可能罹患腕隧道症候群,或者自我檢查結果為陽性,建議您儘快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評估與診斷,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並獲得及時的治療.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可以為您進行詳細的評估,並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計畫。
常見的引發該疾病的原因
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引發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
- 重複性的手部或手腕動作(Repetitive Hand or Wrist Movements):長時間進行需要重複彎曲、伸直、扭轉或抓握手腕的動作,例如長時間打字、操作滑鼠、組裝作業、縫紉、園藝等,容易導致腕隧道內的肌腱過度使用和發炎腫脹,進而壓迫到正中神經.
- 長時間維持不良的手腕姿勢(Prolonged Poor Wrist Postures):長時間維持手腕過度彎曲(屈曲)或過度伸直(背屈)的姿勢,尤其是在工作或睡覺時,會增加腕隧道內的壓力,例如睡眠時手腕不自覺地彎曲.
- 震動(Vibration):長期接觸手部震動的工作,例如操作電鑽、砂輪機等,可能會對正中神經造成直接的機械性損傷,並引起周圍組織的發炎反應.
- 外傷(Trauma):手腕部的骨折(如柯雷氏骨折Colles' fracture)或脫位(如月骨脫位lunate dislocation)可能會導致腕隧道內的空間變形或壓力增加,進而壓迫到正中神經.
- 懷孕(Pregnancy):懷孕期間,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可能導致水分滯留,引起腕隧道內的組織腫脹,壓迫正中神經. 這種情況通常在生產後會逐漸改善.
- 關節炎(Arthritis):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等發炎性或退化性關節疾病可能會導致腕關節周圍的組織腫脹或骨質增生,壓迫到腕隧道內的正中神經.
-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發生周邊神經病變,包括正中神經在內. 高血糖可能會損害神經纖維,使其更容易受到壓迫.
- 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會導致體內黏液性物質堆積,引起組織腫脹,增加腕隧道內的壓力.
- 肥胖(Obesity):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的人更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過重的體重可能增加全身的發炎反應和組織壓力.
- 腫瘤或囊腫(Tumors or Cysts):雖然較為少見,但腕隧道內的腫瘤或囊腫也可能佔據空間,壓迫到正中神經. 例如,腱鞘囊腫(ganglion)可能發生在腕隧道附近。
- 先天性腕隧道狹窄(Congenital Narrow Carpal Tunnel):有些人天生腕隧道的空間就比較狹小,使得正中神經更容易受到壓迫.
- 其他疾病:一些疾病如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結締組織疾病(collagen disease)等也可能與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情況下,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例如,一位長時間打字的上班族,如果同時有不良的打字姿勢和輕微的腕關節炎,就更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物理治療方式
腕隧道症候群的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旨在減輕疼痛和麻木感,恢復手部功能,並預防症狀復發。治療方式會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會針對您的狀況,提供個人化的物理治療方案,主要包括**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和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兩個面向。
急性期的物理治療目標主要是減輕疼痛、腫脹和發炎反應.
-
動作治療:
- 溫和的關節活動(Gentle Joint Mobilization):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進行輕柔的手腕和手指關節活動,以維持關節的活動度和減少僵硬.
-
肌腱滑動運動(Tendon Gliding Exercises):輕柔地活動手指和手腕,使通過腕隧道的屈指肌腱能夠順暢滑動,減少肌腱之間的沾黏,從而減輕對正中神經的壓力. 預備動作:放鬆肩膀和手臂,手掌朝上。動作:
- 手指完全伸直。
- 手指彎曲成鉤狀。
- 握緊拳頭,但拇指包在四指外。
- 伸直手指。
- 拇指伸直朝上。
- 拇指彎曲,指尖觸碰掌心。 每個動作維持數秒,重複數次,注意動作緩慢輕柔,避免引起疼痛.
-
神經滑動運動(Nerve Gliding Exercises):透過特定的手部和手腕動作,輕柔地牽拉正中神經,促進神經的血液循環和活動度,減少神經受到壓迫的敏感性. 預備動作:手臂向前伸直,手掌朝前,手指朝上。動作:
- 手腕背屈,手指朝上。
- 手腕維持背屈,手指彎曲朝下。
- 手腕回復中立位,手指伸直。
- 手腕掌屈,手指朝下。
- 手腕回復中立位,握拳。 另一種神經滑動運動:預備動作:手臂向前伸直,手掌朝前,手指朝上。動作:
- 頭部向未受影響的一側傾斜。
- 手腕背屈,手指朝上。
- 同時將頭部向受影響的一側傾斜。
- 放鬆頭部和手腕回到起始位置。 每個動作緩慢進行,感受到輕微的牽拉感即可,避免過度伸展引起不適.
-
徒手治療:
- 軟組織鬆動術(Soft Tissue Mobilization):物理治療師會運用專業的手法,鬆解前臂和手腕周圍的緊繃肌肉和筋膜,例如屈腕肌群、伸腕肌群以及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等。鬆解這些組織可以減輕對腕隧道的壓力.
- 腕骨鬆動術(Carpal Bone Mobilization):針對腕骨排列可能出現的輕微錯位或活動受限,物理治療師會使用輕柔的手法進行腕骨的鬆動,以恢復腕關節正常的生物力學,擴大腕隧道的空間,減輕對正中神經的壓迫. 注意治療時應避免直接按壓正中神經通過的區域.
- 副木固定(Splinting):在急性期,尤其是在夜間,可能會建議配戴腕部副木,將手腕固定在中立位或輕微背屈位。這樣可以減少睡眠時手腕不自主的彎曲,降低腕隧道內的壓力,緩解夜間疼痛和麻木感. 副木的材質可以選擇較柔軟舒適的. 但不建議長時間限制關節活動.
亞急性期的物理治療目標是在疼痛和腫脹減輕的基礎上,逐步恢復手部功能和力量.
-
動作治療:
- 持續進行肌腱滑動運動和神經滑動運動,並可適當增加次數和幅度,但仍應以不引起症狀加重為原則.
- 漸進式阻力運動(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s):開始進行輕度的手部和前臂肌肉力量訓練,例如使用彈力帶或輕重量進行握力、捏力以及腕部屈伸和旋轉的訓練. 注意選擇合適的阻力和次數,避免過度疲勞. 應特別加強拇指外展肌(Abductor Pollicis Brevis)和拇指對掌肌(Opponens Pollicis)等受正中神經支配的肌肉力量.
- 伸展運動(Stretching Exercises):針對前臂的屈肌和伸肌進行溫和的伸展,以增加肌肉的柔韌性,減少對腕隧道的壓力. 例如,伸展前臂伸肌:手臂伸直,手掌朝下,另一隻手將手指向下壓,感受前臂背側的伸展。伸展前臂屈肌:手臂伸直,手掌朝上,另一隻手將手指向下壓,感受前臂掌側的伸展. 每個伸展動作維持30秒,重複數次.
-
徒手治療:
- 持續進行軟組織鬆動術和腕骨鬆動術,根據患者的反應調整治療力度和技巧.
- 針對可能相關的區域進行評估和治療:物理治療師可能會評估頸椎和上肢其他部位是否存在功能障礙,例如胸廓出口症候群或頸椎神經壓迫,並進行相應的徒手治療. 因為腕隧道症候群有時可能與近端的其他神經壓迫共同存在,形成所謂的「雙重夾擊症候群(double crush syndromes)」.
慢性期的物理治療目標是維持和改善手部功能,增強肌力耐力,預防症狀復發,並回歸正常生活和工作.
-
動作治療:
- 持續進行規律的肌腱滑動運動、神經滑動運動和阻力訓練,並根據自身情況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和頻率.
- 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模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手部的動作,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例如抓握、提舉、擰轉等,以提高手部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 人體工學評估與指導(Ergonomic Assessment and Guidance):物理治療師會評估患者的工作環境和日常活動習慣,提供關於正確的姿勢、操作技巧和工具選擇等建議,以減少手腕部的壓力. 例如,建議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滑鼠墊和鍵盤,調整工作桌和座椅的高度,保持手腕在中立位.
-
徒手治療:
- 根據患者的需要,持續進行軟組織鬆動術和腕骨鬆動術,以維持腕部的良好力學狀態.
- 筋膜鬆解術(Myofascial Release):針對前臂、手腕甚至上肢其他部位的筋膜進行鬆解,以改善整體的組織彈性和活動度. 按摩擦揉是常見的技巧.
在整個物理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積極參與和配合至關重要。物理治療師會教導患者正確的自我保健方法和預防策略,以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效地管理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非常嚴重,或者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考慮局部類固醇注射 或手術鬆解橫腕韌帶. 然而,即使在手術後,物理治療在恢復手部功能和預防再次復發方面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自我保健運動
除了在物理治療所接受專業治療外,您也可以在家進行一些簡單的自我保健運動(self-care exercises),幫助緩解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
-
前臂伸展(Forearm Stretch):
- 伸腕肌伸展:手臂向前伸直,手掌朝下,用另一隻手握住患側的手指,輕輕將手指向下拉向地面,直到感覺前臂背側有輕微的拉伸感,保持30秒,重複數次。
- 屈腕肌伸展:手臂向前伸直,手掌朝上,用另一隻手握住患側的手指,輕輕將手指向下壓向地面,直到感覺前臂掌側有輕微的拉伸感,保持30秒,重複數次。
- 手腕旋轉(Wrist Circles):緩慢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手腕各10-20次。
- 握拳與放鬆(Fist Clench and Release):緩慢地握緊拳頭,然後完全放鬆,重複10-15次。
- 手指伸展(Finger Extension):將手指盡可能地張開,然後放鬆,重複10-15次。
-
按摩(Massage):
- 按摩小球:將按摩小球放在前臂掌側和背側的肌肉上,輕輕滾動按壓,尋找緊繃或疼痛的區域,並在這些區域停留片刻。
- 泡棉滾筒:將前臂放在泡棉滾筒上,利用身體的重量輕輕滾動按摩前臂的肌肉。注意避開直接按壓手腕腕隧道的區域。
- 自我按揉:用對側的手指和拇指輕輕按揉前臂的屈肌和伸肌,特別是靠近手腕的區域。
進行這些自我保健運動時,應注意動作輕柔緩慢,以不引起疼痛或不適為原則。如果運動後症狀加重,應立即停止並諮詢物理治療師。
採用正確的姿勢、運動與動作來協助恢復
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正確的姿勢(correct posture)、進行適當的運動(exercise)並採用正確的動作模式(correct movement patterns),對於腕隧道症候群的恢復至關重要,並能有效預防再次發生.
-
工作與生活中的姿勢調整:
-
電腦操作:
- 保持手腕在中立位:避免手腕過度彎曲或伸直。可使用腕墊支撐手腕,使其與前臂呈一直線。
- 調整鍵盤和滑鼠的位置:使手臂自然下垂,手肘呈90度彎曲,鍵盤和滑鼠放置在身體前方,避免手臂過度伸展或內收。
- 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滑鼠:選擇大小和形狀適合自己手部的滑鼠,避免長時間緊握。
- 定期休息:每工作30-60分鐘,起身活動一下,並進行手部的伸展運動。
- 閱讀與使用手機:避免長時間低頭或手腕彎曲的姿勢。可以使用支架或調整姿勢,保持頸椎和手腕的自然曲線。
- 睡眠姿勢:避免趴睡或側睡時手腕長時間受壓。可以使用副木固定手腕,或調整睡姿,避免手腕過度彎曲。
- 提重物:提重物時盡量使用手臂和肩膀的力量,避免單純用手腕的力量。保持手腕在中立位,避免過度彎曲或伸直。
- 避免代償動作:在進行手部活動時,應注意使用正確的肌肉發力,避免使用其他部位的肌肉代償,導致腕部壓力增加。例如,在抓握物品時,應使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避免聳肩或身體其他部位的過度用力。
- 規律的伸展與放鬆運動:將自我保健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規律地進行前臂和手腕的伸展運動,以及手部的放鬆運動,保持肌肉的彈性和關節的活動度.
- 避免誘發因素:盡量避免或減少從事會加重腕隧道症候群症狀的活動,例如長時間重複的手部動作、震動環境等. 如果工作性質無法避免,則應注意適時休息和調整姿勢。
- 維持良好的整體姿勢:保持良好的站姿和坐姿,避免長時間聳肩、駝背或頸部前傾等不良姿勢,這有助於維持上肢的整體力線,減少對腕部的間接影響.
透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這些細節,您可以有效地協助腕隧道症候群的恢復,並降低復發的風險。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也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提供更詳細和個人化的姿勢調整和運動建議。
物理治療師的小叮嚀
腕隧道症候群是一個常見但容易影響生活品質的疾病。早期發現和及時介入非常重要。如果您出現手指麻木、刺痛、夜間疼痛或手部無力等症狀,不要輕忽,建議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評估。物理治療在腕隧道症候群的保守治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透過動作治療和徒手治療,可以有效緩解症狀,恢復手部功能。同時,您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進行適當的運動,並避免誘發因素。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將會是您在對抗腕隧道症候群道路上最專業的夥伴,協助您重拾靈活健康的雙手!
問與答
- 腕隧道症候群一定要開刀嗎?大部分的腕隧道症候群可以透過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副木固定、藥物等)獲得改善,不一定需要手術. 只有在保守治療無效或症狀嚴重時才考慮手術.
- 物理治療對腕隧道症候群有幫助嗎?是的,物理治療是腕隧道症候群非常重要的保守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減輕疼痛、麻木等症狀,恢復手部功能.
- 大約需要多久的物理治療才能看到效果?效果因人而異,通常在持續物理治療數週後會開始感覺到改善,但完全恢復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取決於疾病的嚴重程度和個人的配合程度.
- 日常生活中應該避免哪些動作?應避免長時間重複的手部或手腕動作、長時間維持不良的手腕姿勢(過度彎曲或伸直)、以及接觸手部震動的活動.
- 夜間配戴副木有什麼作用?夜間配戴副木可以將手腕固定在中立位或輕微背屈位,減少睡眠時手腕不自主的彎曲,降低腕隧道內的壓力,緩解夜間疼痛和麻木感.
- 除了物理治療外,還有其他的保守治療方法嗎?其他保守治療方法包括口服或局部類固醇藥物注射、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 等,但應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 麼樣的人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長時間需要重複手部動作的工作者、孕婦、糖尿病患者、關節炎患者、肥胖人士以及手腕曾受傷者都是腕隧道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
專業協助
如果您正受到腕隧道症候群的困擾,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擁有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團隊,黃博靖物理治療師將會為您進行詳細的評估,找出問題的根源,並量身打造最適合您的物理治療計畫。我們提供舒適的治療環境和親切的服務,致力於幫助您擺脫疼痛,恢復手部功能,重拾健康的生活。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 官方網站:https://www.ajwkptc.com
- 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183號2樓
- 電話:02-27177600
-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jwkptc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jwk_physiotherapy/
- LINE@:https://lin.ee/lQJBPXL
歡迎您隨時與我們聯繫,預約您的物理治療評估!
參考資料
- Deep Tissue Massage, Revised Edition - A Visual Guide to Techniques
- Evidence-based Orthopedics
- Functional-Atlas-of-the-Human-Fascial-System-2015UnitedVRG
- Magee 6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David J.
-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by Hertling
-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3th
-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 Sports Injuries Handbook -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 Textbook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 (4 Volumes)
-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6th
- TriggerPointManualUpper
- Movement_System
- essential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musculoskeletal-disorders-pain-and-rehabilitation-4e-2018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黃博靖物理治療師 #腕隧道症候群 #物理治療 #運動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 #台北市物理治療所 #疾病名稱